1840年以来的中国

1840年以来的中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
作者:王人博
出品人:一頁folio
页数:640
译者:
出版时间:2020-6-1
价格:128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10887437
丛书系列:大历史丛书
图书标签:
  • 中国历史
  • 近代史
  • 现代史
  • 政治
  • 经济
  • 社会
  • 文化
  • 19世纪
  • 20世纪
  • 历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无疑最具争议也最受人关注。

军事的视角、政治的视角、文化视角、社会视角与观念视角的近代史叙述,我们都已不陌生。

这本《1840年以来的中国》,为我们呈现的,则是一幅与众不同的近代史图景:法学视角。

--------------

编辑推荐

一本“独特”的中国近代史,写作前后历时大约25年,可谓拥有史学家的洞察X法学家的严谨X哲学家的智慧。

1.以立宪为线索,重新梳理中国近代 史的关键节点

1840年,在突然跌入现代世界之后,中国也曾将宪法作为救国的药方,希望依靠宪法,让中国快速摆脱困境。

但为何中国的立宪之路,却异常坎坷?

为什么说是焦躁的心态,让中国近代立宪之路变得痛苦而曲折?

在本书中,抓住“立宪”这样一个关键动作,王人博老师专注考察近现代史中的重大立宪时刻:从戊戌变法、清廷预备立宪到辛亥革命、以致1949年以后的五四宪法、七五宪法、八二宪法。

在对这诸多“立宪”事件反思中,中国近代转型失败原因的剖面清晰显露出来。

2. 宪法问题,并非一个单纯的法学问题,其背后交织的,是现代国家、现代文明的核心理念。

当一个老大帝国要完成立宪转型时,必然也牵扯出更为复杂的普遍价值与特殊价值冲突。

旧中国先前“独立自我喂养的精神世界”如何开始逐渐崩塌?

西方的普遍价值如理性、自由、平等、法治、权利,在一系列“立宪”实践后究竟通过何种方式渗透进中国人的意识中,并被逐步接受?是外在的宣传灌输?还是基于内心的诚服?

以上问题,是本书贯穿的另外一条线索。

作者简介

作者介绍

王人博,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政法论坛》主编。主要著作有:《法治论》《权利论》《孤独的敏感者》《法的中国性》。

他是中国法学家少有的深具人文精神与批判精神的学者。对于学界讳莫如深很多问题,都能以专业的眼光,毫无顾忌地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这种风格让他笔下的中国近代史,拥有了少有的穿透力。

这本“独特”的中国近代史,写作前后历时大约25年,可谓拥有史学家的洞察X法学家的严谨X哲学家的智慧。

目录信息

引言
如何思考中国
上部
中国的近代性
受损的传统世界
西方的诱惑
求生之道
革命
“五四”思想
结 语 历史的意义
下部
寻找“中国性”
民权词义考
庶民的胜利 ———中国民主话语考论
一个最低限度的法治概念 ———对中国法家思想的现代阐释
水:中国法思想的本喻
权力与技术 ———对劳动教养问题的一个宪法学分析
宪法概念的起源及其流变
宪法的中国性 ———对五四宪法发生过程的一种解释
被创造的公共仪式 ———对七五宪法的一种阅读与解释
中国现代性的椭圆结构 ———“八二宪法”中的“建设者”述论
余论
什么是关键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坊间常说,中国人有三样东西最为擅长——烹饪、农业和历史。其中,历史,不仅是我们的绝对强项,甚至有时候历史填补了宗教的空白。古代中国就有着世界上最完整、最庞大的史官体系和历史记录。 历史教训,是中国历代治国者最重视的东西。中国文化市场上,“历史热”更是长盛不衰...  

评分

读一本书,如果有可能,最好先了解一个人。下文是羽戈写就的,他是真懂王人博先生。 羽戈/文 我与王人博先生结缘,不是源自他的书,而是源自他的课。2002年春天,他在西南政法大学开讲《西方人权史》,听者如云,屡易场地,最后动用了学校最大的教室,晚上的课程,中午便得去占...  

评分

这是一本新书,书名叫《1840年以来的中国》,作者很牛,曾经是西南政法大学的精神领袖,现在是中国政法大学的明星老师,江湖人称“王大爷”的王人博。 一直以来,我总觉得,在近代史领域,任谁也写不出新意了。 其实这几天,我在向很多书友推荐这本书的时候,他们也有类似的质...  

评分

作者:燕大元照 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6495162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王人博 山东莱西人,当代中国著名宪法学家、思想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政法论坛」主编,兼任中国法学会法学期...  

评分

坊间常说,中国人有三样东西最为擅长——烹饪、农业和历史。其中,历史,不仅是我们的绝对强项,甚至有时候历史填补了宗教的空白。古代中国就有着世界上最完整、最庞大的史官体系和历史记录。 历史教训,是中国历代治国者最重视的东西。中国文化市场上,“历史热”更是长盛不衰...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国的近代性》和《法的中国性》

评分

你大爷还是你大爷????????????????????????

评分

王人博指出中国无论怎样挪用西方,自始至终都有一个中国立场的存在,既包括对西方价值的取舍,也包括对自己古老智慧的化用。任何一种外来思想的移入都是以自己的“理解”为前提,构成这一理解的首先是自己的文化与历史,包括使用的语言文字、词语概念、思维方式,以及身在的语境。在这本讲述中国宪政史的作品中,他指出中国近代创造了“民”这一概念,具体说来,真正吸引中国宪制思想的是西方宪制原理中所涵摄的有关“民”的那一部分。在它看来,公民的锻造(新民)是生成现代国家的第一道工序,也是最为关键的环节。没有公民这样的主体诞生,中国就绝无“现代国家”的资格。也就是说,西方宪制的内在性并不必然是中国宪制思想的核心。宪制作为一种防御性制度,其本质在于防范国家权力。

评分

看前言在做對應筆記的時候,真的寫了好多好多“這太維特根斯坦了”,很多實例很棒!

评分

解答了我很多的疑问,被外国打蒙了,都想立刻像对手一样富强起来,却发现困难重重,光一个概念就没法达成一致,真的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