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舆论与北洋外交

公众舆论与北洋外交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作者:应俊豪
出品人:
页数:340
译者:
出版时间:2020-5-29
价格:55.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54016800
丛书系列:文化中国研究丛书 | 谭徐锋主编
图书标签:
  • 近代史
  • 外交
  • 历史
  • 民国史
  • 民国
  • 外交史
  • 北洋政治
  • 政治
  • 北洋外交
  • 公众舆论
  • 近代史
  • 外交史
  • 民意
  • 政治史
  • 中国近代史
  • 舆论
  • 历史
  • 北洋政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巴黎和会中有关山东问题的讨论,是北洋政府对外交涉中,相当引人注意,又值得争议的事件。除了在国际政治上造成震憾外,也刺激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引发影响后世深远的五四运动。本书以此(巴黎和会、山东问题)为切入点,探究北洋政府在处理此一事件时与当时公众舆论的互动关系,进而呈现 出有异于以往面貌的北洋外交。特别是中国公众在看待对外关系上的种种问题时,所抱持的态度与产生的舆论倾向,其中“反日”舆论与“亲美”舆论的产生与互动,则是本书的研究重心所在。

作者简介

应俊豪,台湾政治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台湾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专任教授、政治大学人文中心兼任研究员、东吴大学历史系兼任教授。专长为北洋外交史、近现代中外关系史、列强驻华海军史等。著有 《英国与广东海盗的较量——一九二○年代英国政府的海盗剿 防对策》、 《外交与炮舰的迷思:1920年代前期长江上游航行安全问题与列强的因应之道》、《“丘八爷”与“洋大人”——国门内的北洋外交研究(1920- 1925)》、《公众舆论与北洋外交—以巴黎和会山东问题为中心的研究》等专书。

目录信息

緒論
一、北洋外交的某些特质
二、外部场景与内在场景:国际政治与国内舆情
三、外交与舆论互动的两种模式:「两种战线」
四、两种外交:从「外交→舆论」到「舆论→外交」
五、外交、舆论与五四政治运动
六、美国的观察因应与后续影响
第一章 舆论与外交
第一节 公众舆论的形成
第二节 威尔逊主义与「亲美」、「反日」舆论
小 结
第二章「反日」舆论与派系之争:「研究系」的外交要求
第一节 「大借款」风波
第二节 徐世昌与「研究系」
第三节 「国民外交」
第四节 「币制顾问」问题
小 结
第三章 「反日」舆论与山东问题:中国代表团内部问题
第一节、陆征祥「过日」风波
第二节 中国代表团的「反日」主张
第三节 梁启超、刘崇杰「亲日」风波
小 结
第四章 舆论宣传与和会外交(一):日使小幡酉吉恫吓事件
第一节 山东问题的开始
第二节 小幡酉吉公使恫吓事件
第三节 后续发展
小 结
第五章 舆论宣传与和会外交(二):中国代表团的舆论宣传与国际现实
第一节 中国代表团的舆论宣传
第二节 「四人会」与「五人会」有关山东问题的讨论
第三节 中国代表团舆论宣传的成与败
小 结
第六章 美国对「中日山东问题争议」后续效应的观察与评估
第一节 威罗贝对日本在华活动的观察报告
第二节 美国驻华使馆对于战后中国整体情况与群众运动发展的观察与评估
第三节 美国驻华海军与使领馆对于上海抵制日货与罢工运动的观察与反应
第四节 美国在华社群对山东问题争议的倾向
小 结
結論
一、北洋外交的某些特质
二、外部场景与内在场景:国际政治与国内舆情
三、外交与舆论互动的两种模式:「两种战线」
四、两种外交:从「外交→舆论」到「舆论→外交」
五、外交、舆论与五四政治运动
六、美国的观察因应与后续影响
參考書目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权力与媒介”。相较于以往的北洋外交研究,更侧重于揭示北洋政府与舆论之间的“共生”关系,而非全然的对立。

评分

“权力与媒介”。相较于以往的北洋外交研究,更侧重于揭示北洋政府与舆论之间的“共生”关系,而非全然的对立。

评分

“权力与媒介”。相较于以往的北洋外交研究,更侧重于揭示北洋政府与舆论之间的“共生”关系,而非全然的对立。

评分

“权力与媒介”。相较于以往的北洋外交研究,更侧重于揭示北洋政府与舆论之间的“共生”关系,而非全然的对立。

评分

“权力与媒介”。相较于以往的北洋外交研究,更侧重于揭示北洋政府与舆论之间的“共生”关系,而非全然的对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