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卢玮銮开设了“文学与影像比读”课程,以被改编为影视作品的小说作为研读对象,并邀请相关的演员、导演、作者为学生演讲及接受访问,对影像与文学展开了不同角度的探索。
本书收录了张国荣、伍淑贤、许鞍华、刘以鬯的演讲及访谈记录。游走于影像与文学两种完全不同的媒介中,他们的创作者说,出于文学,入于光影。文字与光影交错之间,互为参照。
主编简介
卢玮銮
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2002年退下教职,改任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文学研究中心主任。著有《香港故事:个人回忆与文学思考》《香港家书》《夜读闪念》等。
熊志琴
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主修中国语言及文学,200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曾任职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文学研究中心,现于香港浸会大学语文中心任教。
改革开放之初香港的经济远远超越内地,90年代香港经济达到巅峰,1995年的时候香港一城GDP相当于中国内地的四分之一,超过北上广总和还多。当年香港文化也成为强势文化辐射内地。我们七零后小时候经常听香港歌曲,看香港电影,香港就是一个遥远又神一样的存在。等到2000年以后,...
评分通俗而言,文学是文字的艺术,电影是光影的艺术,自电影诞生以来,它便从文学中汲取灵感。随着电影艺术、技术的发展,两者之间的跨界现象越来越普遍,阅读文学、观看电影,都必须转化为私密的个人体验,都需要投注情感与思考。其次,文学与电影作为艺术的形态,它们最终关注的...
评分影像与文学虽然诞生时间先后有别,却都是最美的艺术形式,且如双生花一般,互相映衬,互添光辉,好的影视作品为文字增光添彩,而好的文字大家也想看到所改编的影视作品,每一位对文学与电影都感兴趣的人可能都思考过两者之间的关系,我想在这本《光影的来处》中,大家或能找到...
评分改革开放之初香港的经济远远超越内地,90年代香港经济达到巅峰,1995年的时候香港一城GDP相当于中国内地的四分之一,超过北上广总和还多。当年香港文化也成为强势文化辐射内地。我们七零后小时候经常听香港歌曲,看香港电影,香港就是一个遥远又神一样的存在。等到2000年以后,...
评分影像人的职业生涯,真正的开头往往不是“看电影”,而是“看到有人拍电影”。影像人看不到你,尽管你在旁边,你不在剧情里就是透明的。他们被人簇拥着。在这种没有交集的簇拥之下,他们不是人是载体,你也不是人是围墙。相互解说很难,承认看到与没看到容易。就像海水与海岸相...
971/原来《胭脂扣》十二少的首选不是张国荣,而是郑少秋;许鞍华拍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是为了与邵氏解约;王家卫《花样年华》的男主原型其实是刘以鬯……地铁上读完了《光影的来处》,虽然是整理汇编,却了解了不少故事背后的故事,也是很珍贵,
评分张国荣,许鞍华,难能可贵的好演员和好导演,同时也收获了一份书单。
评分一本关于香港电影与文学化改编的书
评分把办公桌横起来,听张国荣的歌,看看每天非典的伤亡数字——我一个多月的非典生活,所以看到张国荣演讲实录,果断通过这个选题。
评分如叶之盘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