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封笔之作,晚年心境披露,揭示中国士人人格与仕途圆融之两难。
作者以其卓越的考据功底和敏锐的诗人感受,历数李白与杜甫的身世、婚姻、生活习性、政治活动、宗教倾向和文学创作,以及二人的交往和交游,生动还原了李白、杜甫生活状况及社会背景。
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重点不在评述李杜的诗歌艺术,而是力图透过他们失败的仕途生涯,揭示士人人格与仕途圆融之两难。
作者分析鞭辟入里,道前贤所未能道。旁征博引,纵横自如,语言极富诗意,观点极富创见,妙趣横生,是独具典范价值的汉语学术文本。自问世以来,虽然争议不断,但至今研究李白与杜甫仍不能绕过此书。
著名散文家、学者周国平说:“不管人 们对这部书 的扬李抑杜立场有何不同意见,重读这部书,我仍由衷地钦佩郭老以八十之高龄,在连遭丧子惨祸之后,还能够把一部历史著作写得这样文情并茂,充满活力。”
书中诸多问题的论述极富创见,引人深思。
如:李白究竟是哪里人?
为什么说李白不是胡人?
为什么李白能一生游山玩水却不为生计愁?
为什么说李白既庸俗又洒脱?
为什么说杜甫嗜酒实不亚于李白?
为什么说杜甫信的是禅宗?
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社会活动家。
相隔几十年以后,近日又一口气重读了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和第一次阅读相比,此次重读更多的是欣赏。是的,郭沫若的作品总是那么好读,不只是学术著作,即便是口号连篇的打油诗,如《水调歌头.粉碎四人帮》,那种激情,当年由豫剧演员常香玉在集会中唱响是那样激动人心,...
评分意外在书摊上淘到一本书,红皮的老书了,77年的,老板只收了我三块钱,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 尽管鲁迅文章里多次出现过的“才子+流氓”,事实上并非专指郭沫若,但是,许多人都以为指的就是郭沫若。这种误会,其实倒反映了这样一个情况:在许多人的心目中,郭沫若就是一...
评分《李白与杜甫》是郭沫若先生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学术著作,酝酿于1967-1968年,写成于1969年,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诚如邢小群女士在《才子郭沫若》中所说,在这个时期,几乎所有学者都失去了发表学术著作的权利,郭沫若和章士钊能出版个人论著实属极少...
评分相隔几十年以后,近日又一口气重读了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和第一次阅读相比,此次重读更多的是欣赏。是的,郭沫若的作品总是那么好读,不只是学术著作,即便是口号连篇的打油诗,如《水调歌头.粉碎四人帮》,那种激情,当年由豫剧演员常香玉在集会中唱响是那样激动人心,...
评分《李白与杜甫》一书近期由中国长安出版社再版,该书附录收有不少对该书的评价,其中不乏郭自己对本书的诠释以及对书中历史人物的臧否。第一印象来看,这本书的后半部充满对杜甫的否定,扬李抑杜显而易见。然而在连篇的贬低背后,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这才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杜...
从最近买的新本来看(2011年买过一本),长安出版社真蠢真落后。
评分重读“经典”,细读郭老如何“颠覆千年偏见”。新版书噱头不小,然而平心而论,正如郭沫若自己在《光明日报》1962年6月9日的评论中说:“这种时代残疾,我们不必深责,也不必为他隐讳,更不必为他藻饰。”以前我觉得他是挖空心思去扬李抑杜,现在倒也觉得这本论著算是那个二元对立论时代敢于打破因袭、独树一帜的了。mark2011最后一本书籍。
评分郭老批评杜甫庸俗,并在某一处暗示他心里还想着美女,太知识分子了太不人民了。我不禁要问郭老:人民到底喜不喜欢美女?
评分@ 校长虽然有些私徳**,校友们对这一任校长私下大多有个先贬后接受的过程,他大节上基本是人畜无害的。其实他对自己在政治上的作用,何尝没有李白杜甫的那种同感呢,只是更灵活更世俗一些而已吧?! @郭子仪竟然某种程度上救过政治白痴李白的命 @李白这样的酒鬼,酒店老板都是莫逆之交的,寿数61可以了 @杜甫果然没有那么穷,我一直觉得还能一天到晚喝酒,最后死于酒精中毒的人不可能诗里穷得那么夸张
评分我也感觉有点...政治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