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社会学 心理学 道德哲学 哲学 无处安放的同情 全球化与道德 伦理学 全球化
发表于2025-02-23
无处安放的同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莱比锡图书奖得主经典哲学著作;20余位欧洲哲学家跨越时空的思想交锋;四个著名思想实验,一场关于世界大同的道德辩论!
为什么我们总是对远处的灾难报以极大的同情,却对身边的不幸兴趣寥寥?世界被科技手段无限缩小,也把远处的不幸拉近到每个人身边。狄德罗相信五感的界限就是道德的界限,传媒技术将我们的感知力拓展到全球,让我们对千里之外的陌生人似乎也产生了道德责任;而卢梭认为人类的情感被距离拉伸时,必然会挥发、黯淡,我们之所以如此关注远处的灾难,正是因为我们不愿意承担身边的义务。
德国知名作家、莱比锡图书奖得主汉宁·里德引用了十八世纪以来的几个著名思想实验,巴尔扎克、卢梭、伏尔泰、亚当·斯密等启蒙精英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弗洛伊德、荣格等文学与思想巨擘跨越时空的思想交锋,掀起了一场关于世界大同的道德辩论。
【英】汉宁·里德(Henning Ritter) 著
德国著名作家、翻译家,莱比锡图书奖得主,哲学家约阿希姆•里德之子,汉堡大学荣誉博士。著有《长长的影子》《笔记本》《征服者:20世纪的思想家》等作品,曾获2011年莱比锡图书奖。
周雨霏 译
德意志日本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日本大阪大学文学研究科特聘讲师。研究方向为20世纪德国社会思想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
全球视野正在虚构我们的道德感官
评分开启于巴尔扎克的质问,通篇贯穿卢梭和狄德罗关于“人的定义”的分歧和论战,看得不够过瘾就终结了。那几个大问题——人类的同情心是否会随着辐射距离的加长而稀释;人究竟为何要服从于任何他者;理性的陷阱和世界“新秩序”中蕴含的另类恐怖主义色彩;所有这些大问题都直指当下令人困惑的道德思想实验。作者是那种我会亲近的人文色彩浓重的思想家,遗憾的是作者的身影太过模糊,而为我们这些每日饱受道德困境的人,他提出了那么多可贵的问题,但是戛然而止了,但是,依然值得阅读。
评分我们之所以如此关注灾难,是因为我们不愿承担身边的风险
评分引用和分析的思想者都是我感兴趣的,同时唤起了我重新再读一遍卢梭的欲望(无论是思想、生活追求、情感经历、教育理念,甚至音乐方面,卢梭都太值得细品了)。书中列举的几个道德思想实验,都可以与这次疫情现实情况有所对应,在良好讨论的环境下,这本书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参考资料。
评分装帧挺好。摸起来很喜欢。二是内容很应景了。非常非常有趣。一口气读完太爽,意犹未尽。
无处安放的同情,只不过没有找到合适的位置。 为什么我们总是对远处的灾难报以极大的同情,却对身边的不幸兴趣寥寥?世界被科技手段无限缩小,也把远处的不幸拉近到每个人身边。狄德罗相信五感的界限就是道德的界限,传媒技术将我们的感知力拓展到全球,让我们对千里之外的陌生...
评分采写|徐悦东 来源|新京报·文化客厅(ID:iiiwenhua) 摘要: 为何我们容易对远方的灾难报以同情,却不愿意承担身边的道德义务?同情是否存在边界?面对具体的灾难,怎么样表现才符合道德?这些问题在当下欧洲的思考框架中,为何如此重要?对我们又有什么样的启示?新京报就此...
评分进入这场对话的读者将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己抵达答案、质疑、矛盾,当然最好是与作者达成认同。里德的文风在追求写作的另一种原始功能,这就是捕捉跳跃着的思维过程。里德收集起那些灵光一现、那些闪烁在思维之聚散离合中的无数个顿悟的瞬间,接着以诡辩的方式使这些偶尔迸出的思...
评分无处安放的同情,只不过没有找到合适的位置。 为什么我们总是对远处的灾难报以极大的同情,却对身边的不幸兴趣寥寥?世界被科技手段无限缩小,也把远处的不幸拉近到每个人身边。狄德罗相信五感的界限就是道德的界限,传媒技术将我们的感知力拓展到全球,让我们对千里之外的陌生...
无处安放的同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