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位古代诗人和一个现代闯入者
一场始于1600年前的诗歌沙龙
·
七堂围绕“春天”意象与“青春”经验的文学课,
以现代心理学解读古代诗人,
诗与心灵自由飞动,
抵达诗歌中那些恍兮惚兮的微妙细节,
让古代心灵中幽微隐秘的部分重见天日,
成为与现代生命体验共情的丰富资源。
·
《诗人十四个》围绕“春天”意象与“青春”经验,用古诗词阐释友情、孤独、情欲、死亡、别离五种生命事件,渴求与接纳两种生命态度。全书根据这些主题分为七章,每章选择两个诗人,讲解其在这一主题下的文学样貌与诗人个人气质,并在两个诗人的对比中,呈现诗歌的不同解读,展现生命的矛盾性和可能性。
黄晓丹,江苏无锡人,苏州大学古代文学硕士,师从罗时进教授;南开大学古代文学博士,师从叶嘉莹教授;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师从方秀洁教授。现任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我很羡慕书中提到的几个场景,尤其是兔老师说,课上讲到诗词中的春雷,那年春天雷声的问候就突然降临,身临其境引起的联想大概能丰满亲历者对整个诗词世界的印象。 周六去瑾槐书堂听老师的讲座,讲到“残柳参差舞”时,透过老师背后的窗,我看见秋日已经苍老的柳条在随风狂舞,...
评分 评分 评分“一半是诗,一半是人”。 这是源诗社的标语。凌晨看完《诗人十四个》,深深睡去。醒来后再回忆书中的人和事,脑海中浮现的是便这么一句。 记得高中因为讨厌背诵而选择理科,上大学后,虽也写过一些白话诗来记录生活,但没有再接触过古诗词。现在回头看,虽然在高中课堂和考试...
评分看完我确信:那些在生活中捕捉到的生命意趣,真的可以恰巧在很久很久以前的诗词中得到了映衬。作者就如同是开启现实与诗意世界的时空钥匙,她总能准确地掌握触发两个意义空间的节点,而书里呈现的一个个一触即发的场面,总让我忍不住想起壁画《创造亚当》中耶稣与亚当手指触碰的那一瞬间。
评分三年前的春天,在无锡的一个咖啡馆里,第一次和晓丹谈起这本书。古典诗歌和现代心理学的相遇,听上去是一个奇妙的计划,但一场如此即兴的行为,最终将流向何处,我们其实也并不知晓。后来,我在群里听晓丹的声音,她讲李商隐,“不辞鶗鴂妒年芳,但惜流尘暗烛房”,那是对理想的决绝;她讲王维,“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那是对命运的接受;她讲王昌龄,“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那是盛唐气象,她讲陶渊明,“停云霭霭,时雨濛濛”,那是对时间的回味——听晓丹讲着古人的那些心事,映照出的,却是自己的生命。事实上,晓丹每次即兴讲述之前所等待的,也是自己生命中的某个时刻,对一首诗的唤起吧?这些即兴的情绪和文字,经过文本上的重述,最后变成了一本美好的书。这些来自往昔的美好句子,被此刻的生命唤起,也唤起此刻的生命体验。
评分台风天窝在家中读完这本书,作为一个同样学中文的人,竟有一种海雨天风的破败山寺中得遇老僧并被赠予一碗救命的热茶之感。古典文学的天地中自有一派生动流转,而要走进那个世界,案头字句典故背景研究是不可少的功课,否则缺乏基本的知识来理解,而更令人心生向往的方式,也是更能印证文学生命力的方式,是在自己当下的生活里体验到那些人类相通的情感,欢喜、悲痛、困惑或挣扎,我们不仅借此理解古人,更由此拓宽自己,而得到某一刻超脱于现实之外的体悟。特别喜欢作者对张九龄和晏殊的解读,发我所感而不能言。还有一点收获是关于涉猎的广博,常常听教导说做学问要“广博”,在学科内强调的是经史子集的融通,而在这本书里感受到,文学作为一种与人类情感紧密相关的艺术,也需要打破和其他艺术之间的壁垒,在更融通的层面感受人类心灵的广度与深度。
评分可以说情深意切之作,和施蛰存、废名等诗论要逊上两筹,虽贵在多情,但也败在多情。开篇讲王维,世人讲王维,都不在诗佛的佛性上谈,于是只能讲情和境,意和物。作者理解王维的“中止”能力,以为王维对对岸有很多向往,但那个对岸登不上去就登不上去了的抒发,那就对号摩诘居士的王维是不懂的,只能马上滑入李商隐,这里有情可以庇护。古典文本绝不仅是慰藉和抒情,停云和春深。你在第二楼看第一楼,情深深,雨濛濛啊。而后半部分诗论,直接下三楼去了。
评分自足,清明,圆融,优雅 这本小书真是既有令人延迟满足的深度审美体验,又有让人时时满足的喜悦之感啊,可谓一本不断在眼前绽放的书,更是一本校准自由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