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红尘外》是国内首部探访女性修行者生活的非虚构作品。文笔流畅、扎实,题材罕见,在当下具有独特的意义。资深媒体人的一次长途旅行,她独自一人,历时四个月,跨越十个省份,行走了三万公里,从福建东南沿海出发,经过了浙江、江苏、山西、湖北、河南、青海、甘肃、四川、云南,一直走到了西藏珠峰大本营的绒布寺。它既是一本游记,也是一部心灵成长史。她将用独属于女性的感性,记录了对修行人的观察和寻访,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俗世里的人,是如何通过这次游历,找到人活在世间摆放自己的方法。
许晓,做了十多年记者。
曾在黄金时期的“南方报业”工作,又在网易做了五年频道副主编。
在 2008 年深入北川汶川震后灾区,协助幸存者救援和死难者遗体运送; 策划过网游,后任职《人物》记者,同时也是《纽约时报》中文网商业与财经版专栏作者。 近年来,专注于报道中国当下的信仰市场,写有: 《陈坤的队伍》、《等待末日的寺庙》、江西王林《气功大师》、辽宁大悲寺《苦修》等。 这些特稿的点击量每篇都超过了 10 万+,被各种媒体纷纷转载。
几年前,她辞职踏上寻访中国女修行者的旅途,现已完成书稿,并且成为母亲。
自此看完,我还是比较适合这类偏记叙类的文字,很容易被笔者带入书中情景,仿佛此刻就在那里。许晓经历了从最初一个猛然迸发的点,惊喜而疑惑到坚定勇气要去完成这样一件事,从最初的激情和未知到逐渐通过刷新一个个地方,碰见不同的人开始,直到最后她在经历了几乎所有波折和...
评分对本书抱着某种高深的预设开始的阅读,却被作者的坦诚所折服。这是一本完全的游记,不论是对修行人的探访,对寺院食物的记载,对旅行前中后期种种规划、旅行中种种琐事的描述,全都一样的真实,平和,不加渲染。作者是一个全然的观察者,不仅观察被探访的对象,也观察着自己的...
评分我像作者一样,去了很多地方,见了很多人,说了很多话。然后我回到我的地方,继续生活,没什么变化。从我的身上可以看到,读万卷书没什么卵用,行万里路没什么卵用,我不想改变,我也不想思考。 读到雅安永兴寺,倒是生出一点兴味,突兀的也觉得雅安很好,山好水好蒙山好。 看...
评分我像作者一样,去了很多地方,见了很多人,说了很多话。然后我回到我的地方,继续生活,没什么变化。从我的身上可以看到,读万卷书没什么卵用,行万里路没什么卵用,我不想改变,我也不想思考。 读到雅安永兴寺,倒是生出一点兴味,突兀的也觉得雅安很好,山好水好蒙山好。 看...
评分记得有段白描写到陈光静道长收养的一个小孩子在三台道院的地上睡醒起来,“地板上出现一小摊口水和鼻息造成的水汽,似乎还在闪光”,那是生命啊,曾经被遗弃的生命。 职业记者和职业作家笔下的文字是明显不同的,将本书作为一部纪实文学来阅读,体验更佳。 书中常穿插描写旅途...
只有书名好。
评分贵在真诚,希望能更有深度和洞见;期待作者有一些“修行”的体悟后再出发。
评分那本空谷幽兰,已经只能勉强,这个以空谷为目标的,更加走马观花
评分原以为会是社会学性质的非虚构作品,结果发现还是内容简介说得对:“它既是一本游记,也是一部心灵成长史。”作者真正描写的对象其实不是女性灵修者,而是她自己,或者说,她自己就是潜在的女性灵修者,是为自己写下这本书的。西方是批臭了主客体二分的写作策略,但中国这里倒是天生后现代的人我不分。不过作者倒也非常坦率,对途中种种事直陈无遗,常常令人忍俊不禁,如果说马凌诺夫斯基生前都藏着日记不肯发表,这里则好像根本没觉得有藏起来的必要。
评分浙江三台道院那篇写的非常好,看得我很难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