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红尘外》是国内首部探访女性修行者生活的非虚构作品。文笔流畅、扎实,题材罕见,在当下具有独特的意义。资深媒体人的一次长途旅行,她独自一人,历时四个月,跨越十个省份,行走了三万公里,从福建东南沿海出发,经过了浙江、江苏、山西、湖北、河南、青海、甘肃、四川、云南,一直走到了西藏珠峰大本营的绒布寺。它既是一本游记,也是一部心灵成长史。她将用独属于女性的感性,记录了对修行人的观察和寻访,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俗世里的人,是如何通过这次游历,找到人活在世间摆放自己的方法。
许晓,做了十多年记者。
曾在黄金时期的“南方报业”工作,又在网易做了五年频道副主编。
在 2008 年深入北川汶川震后灾区,协助幸存者救援和死难者遗体运送; 策划过网游,后任职《人物》记者,同时也是《纽约时报》中文网商业与财经版专栏作者。 近年来,专注于报道中国当下的信仰市场,写有: 《陈坤的队伍》、《等待末日的寺庙》、江西王林《气功大师》、辽宁大悲寺《苦修》等。 这些特稿的点击量每篇都超过了 10 万+,被各种媒体纷纷转载。
几年前,她辞职踏上寻访中国女修行者的旅途,现已完成书稿,并且成为母亲。
记得有段白描写到陈光静道长收养的一个小孩子在三台道院的地上睡醒起来,“地板上出现一小摊口水和鼻息造成的水汽,似乎还在闪光”,那是生命啊,曾经被遗弃的生命。 职业记者和职业作家笔下的文字是明显不同的,将本书作为一部纪实文学来阅读,体验更佳。 书中常穿插描写旅途...
评分1.进藏可能不是指进入西藏而是到了云南或四川或青海的藏族自治州,这些地方离真正的西藏自治区还是有一定距离的。这样想来,西藏真的是遗世独立的一片极地啊,去那里,某种意义上说真的需要勇气。 2.一个有趣但形象的比喻,大山就像一个梨,盘山公路就是一条条梨皮,车辆就顺着...
评分一 寄来的新书里有编辑手写的两张卡片,说许晓虽然细密啰嗦,但写出了在庄严的寺庙里一个俗人真正的状态。 我很赞成这个说法。 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资深媒体人自信和沉迷物质享受的理直气壮,这种坦率甚至会让蜻蜓点水式的走访显得还挺真诚。但不管怎么说,出于好奇心,就决定...
评分 评分很有意思的一本书,最好玩的是作者记录下来的旅行间隙,在寺庙过了几天清苦日子之后去逛mall、喝咖啡、在舒适的酒店睡觉。就觉得,啊 大家都是俗人,做这样的俗人也没什么不好hhhh 记得最深的一句话是“去面对”,不记得是哪一章哪个人说的,但记住了这句话。前...
作者在最后说“我不喜欢古寺钟声,我喜欢人和自然”。哦,一语道破,难怪,始于书名被吸引,但是展卷发现,预想的太好,对于儒释道那么深邃的人生哲学,却是着墨少,而且浅,最终一目十行的看完。作为资深记者,作者的文采不错,小资文艺气息也很张扬,但是“她在红尘外”难道不是修行者为主体的吗?这个“她”结果变成了写她自己,自己的游记、自己的冒险,自己的逃离。偶尔福至心灵的只言片语,源自于受访修行者的,少之甚少。题目那么夺目,那么超然,那么美。。。遗憾,读者的获得感上浇了一盆冷水,为作者勇敢的一人游,和探访女性修行者的初心,给个三星
评分想出家和出嫁的都可以看。
评分真挺浪费旅费的
评分原以为会是社会学性质的非虚构作品,结果发现还是内容简介说得对:“它既是一本游记,也是一部心灵成长史。”作者真正描写的对象其实不是女性灵修者,而是她自己,或者说,她自己就是潜在的女性灵修者,是为自己写下这本书的。西方是批臭了主客体二分的写作策略,但中国这里倒是天生后现代的人我不分。不过作者倒也非常坦率,对途中种种事直陈无遗,常常令人忍俊不禁,如果说马凌诺夫斯基生前都藏着日记不肯发表,这里则好像根本没觉得有藏起来的必要。
评分真挺浪费旅费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