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忽然明白:要和這難弄的傢伙不分離,只剩一條路,就是,持續寫他。 」
《張岪與木心》——陳丹青致木心的私房話.
相隔幾個世代的陳丹青與木心於異地相識相知,建立起亦師亦友的關係。本書是陳丹青在師尊木心身故後寫成的十萬字文稿。作者以其極盡寫實與簡約的文筆,鄭重坦率而堅拒濫情,寫下了對木心最後的守護與送別過程,淒楚動人。書中文字真摯的記錄了對木心的觀察、剖析,讀著彷彿經歷了木心一生的鬱鬱不得志;與學生俏皮的對話;對書寫繪畫的執著及洞見。難能可貴的私房話,非常木心,非常陳丹青,現與讀者分享。
「我不想限制篇幅,不願遺漏種種細節。這是木心以自己的性命的完結,給我上最後一課。」
陳丹青簡介:1953年生於上海,1970年至1978年輾轉贛南與蘇北農村插隊落戶,期間自習繪畫。1978年入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深造,1980年畢業留校,1982年定居紐約,自由職業畫家。2000年回國,現居北京。早年作《西藏組畫》,近十年作並置系列及書籍靜物系列。業餘寫作,出版文集有:《紐約瑣記》、《多餘的素材》、《退步集》、《退步集續編》、《荒廢集》、《外國音樂在外國》、《笑談大先生》、《歸國十年》、《草草集》、《談話的泥沼》、《無知的游歷》等。
讲述了他与木心的相遇相识、相惜。 张岪,是木心给陈丹青取的另一个名字,取自陈丹青母亲的姓。岪乃崎岖不平之意。 死亡本身不可怕,直述死亡是需要强大的内心作支撑的。一很特别的读书感受:陈丹青从开篇,平铺直叙木心临终前的种种细节,没有任何的煽情与铺垫,他的语言、文...
评分书序中看到本书在葬礼翌日开写,便预计书中多有狂言。果然,文字散成几团。但这疯狂和散乱我是深有体会的。2017年老太太去世后,便一直想写点东西。可每次坐下来,要不然就是梗在脑中,要不然就是画出来一团乱麻,全部删去。可越写不出来,心里的思念便越深,写不出来,也哭不...
评分在丹青的笔下,木心真实个可爱的老头,有趣、执拗、骄傲、逃避、纠结,那么的真实,那么的生动,让人忍不住想去接近这个老头。或许在丹青心中,木心早已超越了朋友,而是亲人。这份感情纯粹源于欣赏,在岁月的磨砺中,扎根于心中。 其实,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多的是提醒,提醒我...
评分无法言说—除却谈画的部分有些模糊,情真意切处总也像是在隐蔽。在获得这本书时几乎是确定性般地知道了“书写”这回事在他身上是多么私人化,所以才难得。每一句下来都是其一生处令我徘徊的难以割舍,甚至读完它,颤抖之余只能伴随着轻叹,看着先生的生命走向更远处,不是尽头,而是别的,也许是更温柔更无尽的月色中去。
评分里面的每一篇文章都读过。再读还是感动,几处泪目。陈丹青文笔有受木心先生影响吗,简洁,准确,藏机锋。《文学回忆录》是我的枕边书、随时随处翻开读几句,每次都觉得,读后的自己比读前变得稍微好一点点……
评分他是怎么一遍又一遍把自己撕扯开的?太疼了
评分里面的每一篇文章都读过。再读还是感动,几处泪目。陈丹青文笔有受木心先生影响吗,简洁,准确,藏机锋。《文学回忆录》是我的枕边书、随时随处翻开读几句,每次都觉得,读后的自己比读前变得稍微好一点点……
评分要和这难弄的家伙不分离,只剩一条路,就是,持续写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