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之后,世界不再一样,
伯林之后,浪漫主义不再一样。
本书根据1965年伯林所做的“浪漫主义”梅隆讲座录音整理而成。自浪漫主义的定义始,历陈其滥觞、生长和壮大,抉发其巨大而持久的影响力,伯林借前人所未发的观念史视角,展现出浪漫主义革命作为认知方式和思想意识的无比力 量。伯林的演讲结构了然,思维缜密,典故如排山倒海,排比如山洪倾泻,是豪宕的思想音乐,是天神眷顾的天才时刻。
“伯林在这部作品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的学术天分:思维敏捷、博学机智、深刻且令人振奋。阅读本书,犹如目睹鲜活的思想从天才头脑的熔炉中锻造而出。”
——约翰·班维尔
“无论是对首相、总统来说,还是对文化批评家而言,本书都是一部开卷有益的作品。伯林的写作为我们展现出,当我们面对人类需求和渴望的多样性,以及不同理想之间互不兼容的态势时,我们需要具备怎样的宽容和理解力。”
——彼得·马德福德,《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你能听到语言的洪流不断膨胀,互相撞击,一次次地汹涌澎湃……发人深省,激荡人心,充满自然的原始张力。这也正是浪漫主义的核心所在。”
——《关键报道者》
以赛亚·伯林爵士
(Sir Isaiah Berlin,1909—1997)
英国哲学家、观念史学家、20世纪著名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生于俄国犹太家庭,童年目睹俄国革命,1921年随父母前往英国。1928年进入牛津大学攻读哲学,1939年撰写《卡尔·马克思》,1944年转向观念史研究。1957年就职牛津大学社会与政治理论教授,发表具有开创性的“两种自由概念”演说,同年获封爵士。1966年参与创办牛津大学沃尔夫森学院并出任首任院长。作为杰出的观念史学家和学科主要奠基人,先后被授予耶路撒冷文学奖和伊拉斯谟奖。
以赛亚·伯林的《浪漫主义的根源》至少强调了一个事实,即值得人们去努力的价值观和生活理想并非唯一,并非放之四海皆准,并非今日完胜昨日。而浪漫主义运动的核心在于行动,通过行动,才有机会使用、斟酌并有所发明那些浸润着先辈情感和想象的词语,才有机会与现代理性主义推...
评分 评分无论是《扭曲的人性之材》还是《浪漫主义的根源》,柏林的洞见始终令人叹服。一个极其怪异的现象是,当柏林在爬梳浪漫主义、法西斯主义,乃至于自由主义的历史痕迹时,他像个耍皮影戏的,从不现身表态,任由小人们在明亮的白布上晃动。你...
评分从启蒙运动开始引出浪漫主义,并详细的谈了浪漫主义和启蒙运动的区别,浪漫主义如何打破启蒙运动给人的三个固有思维:这个世界上的问题必可解,人们通过努力必能找到问题的解以及不同问题的解互相兼容不矛盾。 然后说了若干启蒙主义者如何一点点动摇了启蒙主义的基础,浪漫...
评分观念史之所以会与文学创作契合,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文学创作基于其时代背景所传达出来的“意识”或“精神”,任何活的“主义”都不会是先有教条式的条条框框然后再有人去为之舍身殉难。真正的主义,必将是扎根于时代的氛围,在时代所迸发出的精神气质中合流而出的一条精神线索...
对浪漫主义的定义、发生、在十九世纪后的壮大作了谨慎的探讨,如何承启蒙运动、理性主义,如何对艺术和政治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和后果、又如何启发了存在主义。末尾点睛,继续发扬作者本人的核心观点:“浪漫主义的结局是自由主义,是宽容,是行为得体以及对于不完美的生活的体谅;是理性的自我理解的一定程度的增强。这些和浪漫派的初衷相去甚远。”可以说是一部才思敏捷、汪洋恣肆、一气呵成的演讲集了,阅读体验极佳。
评分硬货还很漂亮。翻译也好。思想史类阅读令本人真正放松。意犹未尽。
评分我能想到的浪漫的同义词 是爱。
评分嚇哧嚇哧终于看完了,上下班路上看个两页就能睡到目的地,书里面提到的很多作家的作品都没有看过,两百页的书好不容易才看完。启蒙运动时知识是美德,浪漫主义是真诚是美德。浪漫主义不在于你追求的结果是什么,在于你追求的过程,因为一旦你达到了想要的结果,它终将也会变成需要推翻的教条,人类需要不断地前进前进不要想在河流中找到一个永远停留的地方。现在很多思想的根源的确来源于浪漫主义,只不过我们都太习以为常了没有发觉,也算是为看存在主义方面的打了点基础了
评分“多重价值并存且互不兼容的观念;多元性、无穷性、人的一切答案和决定的非完满性的观点;在艺术或生活中,任何声称完美和真实的单一回答在原则上都不是完美和真实的——这一切都是浪漫主义给我们的馈赠。”“浪漫主义的结局是自由主义,是宽容,是行为得体以及对于不完美的生活的体谅;是理性的自我理解的一定程度的增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