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念庵的生命曆程與思想世界

羅念庵的生命曆程與思想世界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作者:張衛紅
出品人:
頁數:590
译者:
出版時間:2009-2
價格:43.00元
裝幀:
isbn號碼:9787108030955
叢書系列:三聯·哈佛燕京學術叢書
圖書標籤:
  • 羅念庵
  • 張衛紅
  • 曆史
  • 陽明後學
  • 哲學史
  • 哲學
  • 心學
  • 明史
  • 羅念庵
  • 明代文學
  • 明代思想
  • 生命哲學
  • 人生感悟
  • 文學史
  • 思想史
  • 傳記
  • 明史
  • 文化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羅念庵的生命曆程與思想世界》是研究他生平、思想的首部專著,打破瞭以往就概念範疇進行分析的單麵的哲學方法,結閤羅念庵個人的特點,迴到曆史世界,把握其思想與生活際遇、時代背景之間的互動。在義理分析上,以體知、工夫為脈絡把握念庵之學的活的精神。筆者將念庵之學置於相關的生活一曆史脈絡和工夫一體知脈絡中加以把握,這樣的脈絡、語境(context)正是哲學研究所容易缺失的層麵。因此,在篇章結構上便分為上下兩篇,上篇從羅念庵的生活一曆史世界中勾勒其思想之演變、心靈之變動,其理論學說在實際生活中的落實,及其對曆史事件、時代問題的迴應;下篇則從工夫一體知的角度分析其言說與其工夫進境所具有的“切己”關聯和逐步推進,進而本體一工夫一境界相互推進,走齣瞭一條緻良知的漸修進路。同時,上下篇又不是分割孤立的,上篇側重史學敘述,下篇側重思想義理分析。透過生活一曆史脈絡的敘述,可以尋找念庵思想變動曆史的、心理的原因(當然思想變動的原因不全如此,還包括對學理本身的理解),而工夫進境、立言宗旨的不斷深入,又使得他社會關切的方式和層麵隨之提升。要言之,性理世界與生活一曆史世界原本一體地構成瞭念庵的全副生命,如鳶飛魚躍,流行在宇宙大化中。

著者簡介

圖書目錄


引言 問題與方法
一 問題與研究動機
二 取徑與思路結構

上篇 一生數變均為己——生活世界和悟良知曆程
第1章 文章節義淵藪地橙溪少年稱俊儒
第一節 吉安文化:自古文章節義邦
一 地域特色
二 經濟生態
三 人文薈萃
四 廬陵古直風
五 吉安地域文化形象

第二節 傢世淵源:傢住橙溪原上村
第三節 少年時代:含靈早負絕俗資
一 父親、羅一峰、李榖平的人格影響
二 陽明、榖平的學術指引
三 自幼的宗教傾嚮

第四節 小結

第2章 文章落筆生江海意氣浮雲輕百代
第一節 廷試第一:我身有貴知者希
第二節 以心挽劫:誰與青天掃宿塵
一 “心即理”與時代學術背景
二 政治格局對王學的影響
三 王學與明中後期社會文化環境

第三節 參與講會:交分盡是青雲士
第四節 思想嚮度:少年逸氣淩雲虹
一 救世之誌與齣塵之願
二 徑任現成良知

第五節 忤旨事件:欲以直道振綱維
第六節 小結

第3章 耕而不獲悲韆古一麯頓悟調未成
第一節 歸鄉之路:榮幻俱隨風波逝
第二節 田園之樂:好共山水歸去來
第三節 濟世情懷:天下飢寒切吾身
一 萬物一體
二 撰述《廣輿圖》
三 推動宗族、鄉族建設
四 參與賦役改革

第四節 講會遊學:青原對雨春風暮
一 吉安府及青原山講會概述
二 講學授徒(一):玄潭、石蓮洞講會
三 講學授徒(二):龍華、青原講會
四 王學與地域社會的互動

第五節 憂道未得:中歲所嗟在遠道
一 “為己”大義
二 未得之憂與傢難之苦

第六節 認同歸寂:睏後能知寂者心
一 反省與主靜的探索
二 認同歸寂說
三 主靜轉嚮的時間劃界

第七節 批現成說:早嚮頹流問一源
一 聶、羅、王論辨概述
二 念庵在論辨中的態度
三 主靜實踐

第八節 小結

第4章 而今已得蓮華地不傍他人藉藕香
第一節 甲寅夏遊:收攝保聚知幾功
第二節 靜久大覺:我身萬物一體仁
一 實證良知的靜坐體驗
二 楚山悟道的相關分析

第三節 拒絕齣仕:但覺心間即道存
一 齣仕背景
二 唐荊川齣仕及評析
三 羅念庵拒仕及評析

第四節 齣入不悖:閉門盡有纓冠事
一 閉關靜斂
二 憂心民瘼

第五節 學術成熟:也將收斂論精神
一 鬆原會晤
二 講學為務

第六節 澹然仙逝:放身太虛歸吾道
第七節 身後之議:學術將誰得最真

下篇 天心靜裏悟良知——漸修進路及相關探討
第5章 現成良知的內涵及雙江、念庵的質疑
第一節 “體知”的考察視角
第二節 良知“見在”的思想來源和含義
第三節 見在工夫的實踐要求
一 信得及良知
二 當下
三 一念入微
四 “一念”所臻境界

第四節 雙江、念庵對現成良知的質疑
一 認良知太淺
二 見在工夫承領太易
三 認欲為理、理欲混淆
四 良知與知覺混淆

第6章 無欲主靜——羅念庵中期工夫的學理考察
第一節 良知本體:心有所主,良知本靜
一 良知的本體義
二 良知的主宰義、“方所”義
三 良知的“隱微”義
四 良知的言說方式

第二節 緻良知工夫的提揭
一 緻知的含義
二 “緻”與“依”之辨
三 工夫次第與體用結構

第三節 無欲主靜的學理淵源
一 返諸濂洛、白沙之學
二 發揮《易經》“艮止”之義

第四節 無欲主靜的工夫內涵
一 欲根問題
二 無欲之法
三 主靜的含義
四 主靜的落實

第五節 工夫形式:靜坐澄心
一 陽明對靜坐的態度
二 龍溪對靜坐的態度
三 靜坐於念庵之必要
第六節 無欲主靜說簡評

第7章 收攝保聚——羅念庵晚期工夫的學理考察
第一節 良知本體的體認變化
一 寂感一體
二 動而無動,靜而無靜
三 至靜為事物之主

第二節 緻知之功:收攝保聚
一 工夫著力點
二 自信(信得及良知)
三 嚮內收攝,葆任心體
四 取明道之學為存養準則
五 知幾(研幾)

第三節 工夫形式:歸靜而不拘於靜坐
一 對靜坐的重新認識
二 仍以靜坐為工夫

第四節 漸入化境
一 打通動靜
二 逝前化境

第8章 羅念庵與佛道二教
第一節 交遊因緣和基本迴應
第二節 晚年嚴辨儒釋之彆
第三節 對道教的摒棄和吸納
第四節 對道傢思想的融攝

第9章 結語:羅念庵之學評析
第一節 念庵之學的學派歸屬
第二節 念庵、龍溪學術之比較
第三節 念庵之學的特點和思想意義
參考文獻
附錄一 羅念庵弟子錄
附錄二 吉水遊記
後記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程硃陸王西來意。

评分

嚴謹

评分

突然想起來,默默標記一下

评分

很好的著作,角度獨特,學習

评分

作者調用材料可以看齣,有情有心有定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