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是以比较古老的《老子》文本为底本,注文同時保存了某些老子古意,并代表三国魏晋玄学思想,因此是《老子》一书最重要的注释之一,也是研究王弼思想的重要著作。楼宇烈先生以浙江书局刻明华亭张之象本为底本,参校数十种重要版本及相关徵引著述,是目前唯一,也是最精审的有关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校勘注释本。
我才疏学浅,不敢贸然评分,不过读书读到头痛还是第一次。。。 不太清楚国学文库的定位,但个人感觉靠它入门不太现实。校释偏重考证各版本的文字,具体语句的含义解释比较少。被各种版本的不同文字搞得很头晕,不知道该信哪个比较好。是不是开始读陈鼓应先生的《老子译注及评介...
评分十八章注:行術用明,以察姦偽,趣覩形見,物知避之。44頁校釋[五]: “物知避之”,意為統治者之意趣、端兆都暴露出來,萬物就知道如何防備、躲避了。 這句中“物”為“眾人”“旁人”之義,同“物議”之“物”。《老子》本文即有此“物”字,如二十四章“物或惡之”。校釋者...
评分老子的哲学思想以“道”为核心,阐述了“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运动的世界本原。本文试图以此为指导,立足于实际,探讨《道德经》中塑造的一种理想的人格的具体内涵。 老子将最高理想人格的化身称为“圣人”,这一点与孔子的学说中的表述是相同的。同为圣人,...
评分老子写《道德经》,区区五千言,却生动详尽地阐述了在他心目中无法阐透的“道”,其中最大的帮手莫过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其于形于本于质于神多方面描摹了“道”这个无法触摸无法言传的对象。我向来“好事”,倒愿意借此机会找出王弼校注本《道德经》中有关“道”的比喻,...
评分十八章注:行術用明,以察姦偽,趣覩形見,物知避之。44頁校釋[五]: “物知避之”,意為統治者之意趣、端兆都暴露出來,萬物就知道如何防備、躲避了。 這句中“物”為“眾人”“旁人”之義,同“物議”之“物”。《老子》本文即有此“物”字,如二十四章“物或惡之”。校釋者...
在火车上读完,王弼的趣味与老子并不一致,但他溢出来的见解,有时就很彻透。
评分只有读了那么多遍道德经才会相信——书真的就是一个生物,它能呼吸能成长,沉睡在光和树木之中,每次阅读都是成长和丰富。或者说,是棵静止庞大的树:随着我长大长高,看到的树的部分越来越多,越来越能看到树梢和全貌。
评分在火车上读完,王弼的趣味与老子并不一致,但他溢出来的见解,有时就很彻透。
评分这个王弼,死的时候才24岁,但却给老子、周易做了注,开一代风气,魏晋玄学奠基,今天的中国,有谁24岁能这大材?
评分年輕王弼註道德經有詩意,“自然之道,亦猶樹也。轉多轉遠其根,轉少轉得其本”(“少則得,多則惑”註),比寫玄言詩高明得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