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2

地下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日] 村上春树
出品人:
页数:160
译者:林少华
出版时间:2019-6
价格:48.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32781669
丛书系列:村上春树作品系列(2018版)
图书标签:
  • 村上春树
  • 纪实
  • 日本
  • 奥姆真理教
  • 社会
  • 外国文学
  • 地铁沙林惨案
  • 纪实文学
  • 科幻
  • 悬疑
  • 探险
  • 末世
  • 生存
  • 地下世界
  • 人性
  • 灾难
  • 秘密
  • 未来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村上纪实重磅推出

村上春树转型力作

本欲寻求救赎的信徒何以行至此处

迫近地铁沙林事件制造者的内心阴翳

-

《地下2》是继《地下》之后,村上春树的第二部纪实作品,绝大部分篇幅是原邪教成员口述的邪教黑幕,与《地下》同样详细逼真,触目惊心。

寻求疗愈的他们为何制造了“地铁沙林”这一毫无救赎可言的无差别杀人事件?他们为何难以在现世中正常生活?他们追求的梦想国到底在哪里?

直面奥姆信徒进行的彻底访谈,和河合隼雄先生之间的不设防对话实录,揭示现代社会包裹下的内心阴暗的一面。

本书是《地下》的续集,同样根据录音整理的采访实录。继采访东京沙林毒气事件被害者之后,作者又于1997年对多名奥姆真理教原信徒进行采访,了解邪教组织的内部情况和信徒的精神世界,提出疗救的主张。

-

强大的观察力……生动地记录下了暴力与恐怖。

——《柯科斯评论》

通过村上春树敏感却毫不留情的质问,我们意识到原来奥姆真理教的信徒就像他小说中的人物一样,在这个世上是随波逐流的。

——《卫报》

作者简介

村上春树(MURAKAMI HARUKI)1949(昭和24)年生于京都。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1979年以《且听风吟》(群像新人文学奖)登上文坛。主要长篇小说有《寻羊冒险记》(野间文艺新人奖)、《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谷崎润一郎奖)、《挪威的森林》、《国境以南、太阳以西》、《奇鸟行状录》(读卖文学奖)、《海边的卡夫卡》、《天黑以后》、《1Q84》(每日出版文化奖)等。另有《神的孩子全跳舞》、《东京奇谭集》等短篇小说集、随笔集、游记、翻译作品等诸多著作。在海外也获得多项文学奖项,2006(平成18)年凭《海边的卡夫卡》获(捷克)弗兰茨•卡夫卡奖、凭《盲柳睡女》(Blind Willow,Sleeping Woman)获(爱尔兰)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2009年(以色列)耶路撒冷文学奖、2011年加泰罗尼亚国际奖、2016年安徒生文学奖。

目录信息

读后感

评分

相比《地下1》,这本记录参与过奥姆真理教人员的访谈录,我以更快的速度读完了,可能因为自己就是以普通人(类似同情“被 害者”的代入感)视角读的,所以上一本更有感触,为读到被毒气侵害还不知发生何事,仍旧坚持上班,医院人员处理冷漠,明明是受害者却从新闻里得不到有价...  

评分

一本关于奥姆真理教中八位信徒(原新图)与村上春树的访谈录。 书中的主人公们都算年轻,他们在入信之前有着各种各样的人生,其中不乏社会精英。对现世生活的不满,以及对教团内宁静祥和生活的向往,可以说是他们之间的一个共同点。 他们对生活所怀抱的不满不是鸡...  

评分

与《地下1》中受访的“被害者一方”相比,《约定的场所》里的“加害者一方”即奥姆信徒(原信徒)们身上的个人性则显得未必那么引人注目。虽然村上极力想为每一个当事人还原出只属于他(她)的精神轨迹,只属于个人的生存状态,可是他们身上的某些共性却毫不费力地浮现了出来。...  

评分

非常出乎我意料的一点是,我原来以为邪教是智商税,然而并不是。相反里面不乏接受过高等教育,而且很多还是对哲学和各种形而上问题有追求的人,希望给自己的人生赋予比世俗生活更加深层的意义。 老实说采访对象那股神叨文艺颓废劲和某瓣里很多的人还挺像的,我自己也感受到一种...  

评分

这本比起地下1来更能吸引我,走上非同寻常道路的人,比起平常百姓更有其吸引人和独特之处。当然,这不代表自己更赞许前者的道路和具体做法。 与村上的感受相同,读毕此书,更突出地感觉到因为某种原因(或许正如村上所说,缺少一个接收从社会边缘跌落的人的平台),奥姆式的概...  

用户评价

评分

奥姆信徒并非他者,而有可能是每个人自身。向偏执性宗教(cult)寻求意义之人的大半并非不正常的人。既不是穷困潦倒的人,又不是离奇古怪的人。他们是生活在你我身边的普通(或者换个看法,是普通以上)的人们。或许他们考虑问题考虑得有点儿过于认真了,或许心灵多少有过创伤,或许因为无法同周围人息息相通而多少感到烦恼,也可能因为找不到自我表达的手段而在自尊与自卑之间急剧徘徊。那或许是我,或许是你。把我们的日常生活同含有危险性的偏执性宗教隔开的那堵墙,说不定比我们想像的单薄得多。而所谓的“与恶共生”,其实是说人不一定开始是恶的,或者说在这个意义上,恶就成了存在于组织、体制甚至每一个人内部抑或人这一体制无法分割的一部分。可能正因为我们自身怀有矛盾、庸俗、伪善和怯懦,社会上才出现这种种现象。

评分

期待已久

评分

期待已久

评分

【藏书阁打卡】马不停蹄地读完了这部《地下》的续作,在这本书里,村上将目光从沙林毒气事件的受害方转向了奥姆真理教。在对八个(原)教徒的采访中,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是他们入教的缘由、主动或被动脱离奥姆教之后的生活、以及如何再次安放自己的信仰。采访中透露出的生活的空虚和意义的匮乏,在我的工作中也时常遇见,这是很重要很根本但又非常难找到答案的问题,而奥姆真理教也正是因为提供了所谓的答案而招得了大量信徒。书本中同时收录的村上与河合隼雄的对谈,一部分也在探讨这个主题,但两位大师似乎也只能提供看待问题的多种角度而已。这个对谈也激发了我读河合隼雄的动力,他对于恶的研究非常新奇有趣,家里正好有《孩子与恶》这本书,赶紧翻起来。

评分

奥姆信徒并非他者,而有可能是每个人自身。向偏执性宗教(cult)寻求意义之人的大半并非不正常的人。既不是穷困潦倒的人,又不是离奇古怪的人。他们是生活在你我身边的普通(或者换个看法,是普通以上)的人们。或许他们考虑问题考虑得有点儿过于认真了,或许心灵多少有过创伤,或许因为无法同周围人息息相通而多少感到烦恼,也可能因为找不到自我表达的手段而在自尊与自卑之间急剧徘徊。那或许是我,或许是你。把我们的日常生活同含有危险性的偏执性宗教隔开的那堵墙,说不定比我们想像的单薄得多。而所谓的“与恶共生”,其实是说人不一定开始是恶的,或者说在这个意义上,恶就成了存在于组织、体制甚至每一个人内部抑或人这一体制无法分割的一部分。可能正因为我们自身怀有矛盾、庸俗、伪善和怯懦,社会上才出现这种种现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