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稿為作者近年來對於濛元史和清史理論研究的一組文章閤編,為一本史學理論的學者散論。近年的曆史研究中,關於“曆史書寫”、“話語權”的研究思路受到重視,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和相信“一切曆史都是當代史”這樣的說法,不管是“東方主義”還是“西方主義”,都是從各文化自身的立場、觀念、需要齣發去看待與自己不同的、他者的文化。中、西方的曆史學者不管視角多麼的不同,但一樣難逃政治立場和主流意識形態的影響,而曆史的真實往往要比這種帶著非此即彼的價值判斷而建構、形成的曆史敘事豐富和復雜的多。在對藏傳佛教、以及基於元代西藏史、清代西藏史的實證研究之外,作者力求對於以往的中、西方曆史學者視角下扭麯或片麵的西藏曆史做一些普及和解釋的工作。在這本書稿中,作者梳理瞭以往和近年來對於濛元史、清史研究方嚮和曆史性質的不同呼聲,認為曆史研究不管大小、新舊,其最基本的學術實踐還是應該迴歸到對多語種曆史文獻的發掘、解讀和研究,並藉此來重建曆史的真實。曆史研究需要把曆史故事放迴到其本來的語言的、社會的和曆史的語境中來考察,以充分揭露曆史的獨特性、豐富性和復雜性。從文本的和實證的研究中以小見大、推陳齣新,盡量排除現實政治的乾擾,得到可靠的曆史真實,建構起能與自己所處的這個時代的學術要求和理想相適應的,但同時又超越現實政治、權力和利益束縛的宏大曆史敘事,纔真正可以算得上是“大元史”或者“新清史”。隻有這樣,曆史研究或纔有可能對我們今天理解和解決現實政治中齣現的種種矛盾和衝突有所啓發和幫助。
瀋衛榮,1962年生,江蘇無锡人。南京大學曆史係學士、碩士,德國波恩大學中亞語言文化係博士。現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清華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所中文係教授、博導。研究領域為西域語文、曆史,特彆是西藏曆史、藏傳佛教和漢藏佛學的比較研究。曆任哈佛大學印度梵文研究係閤作研究員、德國洪堡大學中亞係代理教授、日本京都大學文學部外國人共同研究員、颱灣中研院曆史語言研究所客座教授、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研究員、德國柏林高等研究院研究員等。曾任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院長、宗教高等研究院副院長。代錶作包括《西藏佛教曆史的語文學研究》《尋找香格裏拉》《想象西藏:跨文化視野中的和尚、活佛、喇嘛和密教》《文本與曆史:藏傳佛教曆史敘事的形成和漢藏佛學研究的建構》《藏傳佛教在西域和中原的傳播——〈大乘要道密集〉研究初編》等。
关于目前在国内知识界已经成为讨论热点的“新清史”话题,沈教授在《大元史与新清史》中对其评价依然充满辩证色彩,既对其有一定程度的肯定,同时对其学术思路和实践又多有修正,因此始终是以一种冷静客观的学术眼光来打量“新清史”的学术成果。他对“新清史”强调使用非汉文...
評分从揭露历史事实(fact)到形成一种历史叙事(historical narnative)之间有一个十分微妙的转换过程。-沈卫荣 这大约是学院派历史研究和经世派历史研究的连接和分野。无论采用哪一种叙事形式,都和史学家所处的时代和现实关怀有关。 第一本可以集中看到中外研究蒙元/清朝/西藏关...
評分翻开沈卫荣教授的近著《大元史与新清史——以元代和清代西藏和藏传佛教研究为中心》(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5月,下文引用原书内容只标注页码),读者在目录页会发现全书由七篇文章所组成,如果抛开前言和附录,正文部分的五篇文章明显是以历史发展排序,从元史到清史,照应了...
評分关于目前在国内知识界已经成为讨论热点的“新清史”话题,沈教授在《大元史与新清史》中对其评价依然充满辩证色彩,既对其有一定程度的肯定,同时对其学术思路和实践又多有修正,因此始终是以一种冷静客观的学术眼光来打量“新清史”的学术成果。他对“新清史”强调使用非汉文...
評分从揭露历史事实(fact)到形成一种历史叙事(historical narnative)之间有一个十分微妙的转换过程。-沈卫荣 这大约是学院派历史研究和经世派历史研究的连接和分野。无论采用哪一种叙事形式,都和史学家所处的时代和现实关怀有关。 第一本可以集中看到中外研究蒙元/清朝/西藏关...
從專業的藏學角度質疑近年盛行的濛古帝國史和新清史論述,很開眼界,如藏傳佛教在明朝宮廷也和在元清一樣盛行;“文殊皇帝”不等於“內亞意識形態”、也不是清朝獨有,等等。
评分最後一篇就值四星瞭
评分對於「新清史」的部分論點還是相當尖銳並且中肯的。。。又黑我杉山正明,木啊哈哈。。。
评分考證有新見,從細節上提齣瞭一些有力的駁難,但或許因為焦慮於為中國學術界奪取“話語權”,自相矛盾時復可見。全書一個潛在的立論點是:新清史受意識形態話語左右,但作者自己則通過史料和實證還原曆史,結論是更客觀、更接近真相的。這使他不會反思自己的立場,也在在錶明他雖宣稱應當學習新的“大元史”敘事,但其實內在仍秉持實證主義信念:堅信通過語文學,是可以尋獲“唯一真相”這一聖杯的。因而乍看矛盾的是,他所說的“二手的、非專業的曆史類作品”正是他前麵所贊許的“大元史”敘事。他也暗示新清史爭論中那種“藉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的話語是沒有價值的,他看來不認為這些爭論本身就有意義。對新清史的討論錶明,他認為那些是權力話語,而非學術思辨問題,這最終還是不免隔膜,沒有進入到對方的脈絡中去。
评分文筆很好,讀下來收獲頗豐。這本書的旨趣,我想應該就是作者另一本新書書名所示的“迴歸語文學”。在第四章分析瞭“演揲兒”一詞經曆的大量誤讀,並且還原其真實含義之後,作者寫道:“語文學並不(僅僅)是對業已形諸文字的曆史資料中的語言的研究,而是將文本置於其本來的語言、曆史、文化和宗教語境中的深刻的分析、研究和理解。”書中對很多重要問題的研究迴顧、評判、推進,均可以看到在這一方麵的運用。最後附瞭一篇作者翻譯的論文《虞集和他的濛古君主——作為辯護者的學者》,也是相當精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