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近溪哲学思想研究

罗近溪哲学思想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作者:蔡世昌
出品人:
页数:0
译者:
出版时间:2019-3
价格:59.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010201993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阳明学
  • 罗近溪
  • 儒学
  • 中国哲学
  • 罗近溪
  • 哲学思想
  • 近现代中国哲学
  • 伦理学
  • 本体论
  • 认识论
  • 中国哲学史
  • 学术史
  • 思想史
  • 哲学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罗近溪(1515—1588年), 名汝芳,字惟德,祖籍江西南城(今江西省南城县)人,是明代泰州学派开创者王艮(1483—1541)的三传弟子,泰州学派的集大成者,也是阳明学在中晚明展开的重要环节。本书以“罗近溪哲学思想”为专题研究对象,不同于一般的思想-文化史的考察,而是侧重于从哲学史的角度考察罗近溪哲学思想的发生、发展和完成。作者采取历史与逻辑相统一、资料与观点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罗近溪《语录》和《文集》的深入解读,从纵横维度展开对罗近溪哲学思想的深入探讨,即从纵的方面理清罗近溪哲学思想的形成、发展与成熟阶段的不同特色,勾勒出从王阳明到王艮到罗近溪的内在发展线索;从横的方面力图挖掘罗近溪哲学的内在课题,重新建构罗近溪哲学的体系。

作者简介

蔡世昌,男,1974年生,甘肃武威人。2001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获硕士学位,师从牟钟鉴教授。200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博士学位,师从陈来教授。为华北电力大学思想政治理论部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在《中国哲学史》《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等刊扬发表论文数十篇。于2012年英年早逝。

目录信息

引言……………………………………………………………………………………………1
第一章 生生论………………………………………………………………………………9
第一节 生生与乾坤……………………………………………………………………9
一、先天未画前之悟……………………………………………………………………9
二、生生之谓易…………………………………………………………………………10
三、精、神、气…………………………………………………………………………12
四、乾知大始与坤作成物………………………………………………………………13
第二节 生生与心性……………………………………………………………………15
一、心性之悟……………………………………………………………………………15
二、复其见天地之心……………………………………………………………………16
三、以生言性……………………………………………………………………………18
第三节 生生与仁………………………………………………………………………19
第四节 生生与动静……………………………………………………………………20
第五节 生生与费隐……………………………………………………………………22
第二章 心性论………………………………………………………………………………24
第一节 心…………………………………………………………………………………24
一、心与知………………………………………………………………………………24
二、心之精神与知觉……………………………………………………………………27
三、心之虚灵与发窍……………………………………………………………………30
四、心与意………………………………………………………………………………31
五、道心与人心…………………………………………………………………………34
六、觉心与迷心…………………………………………………………………………35
第二节 性…………………………………………………………………………………36
一、天命之谓性说………………………………………………………………………37
二、形色天性说…………………………………………………………………………40
三、性善说………………………………………………………………………………42
第三节 心与性…………………………………………………………………43
第三章 仁说………………………………………………………………………………45
第一节 仁与人…………………………………………………………………………45
第二节 仁与心…………………………………………………………………………46
第三节 仁与知…………………………………………………………………………48
第四节 仁与乐…………………………………………………………………………49
第五节 克己复礼与天下归仁………………………………………………………51
一、“克己”即“能己”…………………………………………………………………51
二、“复礼”之“复”即“复卦”之“复”……………………………………………53
三、“归”是“天下大众本心”…………………………………………………………54
第六节 仁说的意义……………………………………………………………………55
第四章 学庸说………………………………………………………………………………57
第一节 中庸说…………………………………………………………………………57
一、中庸…………………………………………………………………………………57
二、未发与中……………………………………………………………………………60
三、戒慎…………………………………………………………………………………63
第二节 大学说…………………………………………………………………………66
一、明亲与止于至善……………………………………………………………………66
二、知止与定静安虑得…………………………………………………………………71
三、格致与诚正…………………………………………………………………………72
第三节 《大学》与《中庸》的贯通合一…………………………………………76
第五章 赤子之心、不学不虑说……………………………………………………………80
第一节 赤子之心、不学不虑说的提出……………………………………………80
第二节 赤子之心、不学不虑说的内涵……………………………………………81
一、赤子孩提之知能……………………………………………………………………81
二、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84
三、不学不虑即不思不勉………………………………………………………………88
第三节 赤子之心、不学不虑说的驳难与辩护……………………………………89
第六章 孝弟慈说……………………………………………………………………………93
第一节 孝弟慈说的提出………………………………………………………………93
第二节 孝弟慈说的内涵………………………………………………………………94
一、孝弟慈即天命之性…………………………………………………………………94
二、孝弟慈即良知良能…………………………………………………………………95
三、孝弟慈即仁…………………………………………………………………………97
四、孝弟慈即明明德于天下……………………………………………………………98
第三节 孝弟慈说的意义………………………………………………………………99
第七章 工夫与境界………………………………………………………………………102
第一节 本末先后………………………………………………………………………102
一、制欲与体仁…………………………………………………………………………102
二、敬以直内与义以方外………………………………………………………………104
三、由仁义行与行仁义…………………………………………………………………106
四、博文与约礼…………………………………………………………………………108
五、尊德性与道问学……………………………………………………………………110
六、知言与养气…………………………………………………………………………112
七、尽心与存心…………………………………………………………………………114
八、信与疑………………………………………………………………………………116
第二节 有无动静………………………………………………………………………118
一、天明与光景…………………………………………………………………………118
二、当下即是与逆往追来………………………………………………………………120
三、浑沦顺适与为善去恶………………………………………………………………123
四、不识不知与顺帝之则………………………………………………………………125
五、化感为寂与归寂通感………………………………………………………………127
第三节 物我同仁………………………………………………………………………128
第四节 生与死…………………………………………………………………………130
第八章 罗近溪与中晚明阳明学…………………………………………………………133
第一节 罗近溪与江右王学…………………………………………………………133
第二节 罗近溪与王龙溪……………………………………………………………136
一、自性本用与随缘应用………………………………………………………………137
二、从有入无与从无入有………………………………………………………………139
三、狂者胸次与仁者气象………………………………………………………………140
第三节 罗近溪与泰州学派…………………………………………………………141
附录:《罗近溪先生年谱》………………………………………………………………146
参考书目……………………………………………………………………………186
后记…………………………………………………………………………………………197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二十年前,当我专力从事王龙溪与中晚明阳明学的研究时,由于我的研究虽然以龙溪为焦点和取样,但并不限于龙溪的思想和历史世界,而是将其置于中晚明阳明学的整体脉络之中予以审视,同时也自觉提炼和考察中晚明阳明学的核心问题意识,于是,很自然地,我对罗近溪其人其学同样也...

评分

二十年前,当我专力从事王龙溪与中晚明阳明学的研究时,由于我的研究虽然以龙溪为焦点和取样,但并不限于龙溪的思想和历史世界,而是将其置于中晚明阳明学的整体脉络之中予以审视,同时也自觉提炼和考察中晚明阳明学的核心问题意识,于是,很自然地,我对罗近溪其人其学同样也...

评分

二十年前,当我专力从事王龙溪与中晚明阳明学的研究时,由于我的研究虽然以龙溪为焦点和取样,但并不限于龙溪的思想和历史世界,而是将其置于中晚明阳明学的整体脉络之中予以审视,同时也自觉提炼和考察中晚明阳明学的核心问题意识,于是,很自然地,我对罗近溪其人其学同样也...

评分

二十年前,当我专力从事王龙溪与中晚明阳明学的研究时,由于我的研究虽然以龙溪为焦点和取样,但并不限于龙溪的思想和历史世界,而是将其置于中晚明阳明学的整体脉络之中予以审视,同时也自觉提炼和考察中晚明阳明学的核心问题意识,于是,很自然地,我对罗近溪其人其学同样也...

评分

二十年前,当我专力从事王龙溪与中晚明阳明学的研究时,由于我的研究虽然以龙溪为焦点和取样,但并不限于龙溪的思想和历史世界,而是将其置于中晚明阳明学的整体脉络之中予以审视,同时也自觉提炼和考察中晚明阳明学的核心问题意识,于是,很自然地,我对罗近溪其人其学同样也...

用户评价

评分

实为作者04年之博论,有开创之功而立论不免粗疏处,与吴震《罗汝芳评传》合观可知~

评分

实为作者04年之博论,有开创之功而立论不免粗疏处,与吴震《罗汝芳评传》合观可知~

评分

实为作者04年之博论,有开创之功而立论不免粗疏处,与吴震《罗汝芳评传》合观可知~

评分

实为作者04年之博论,有开创之功而立论不免粗疏处,与吴震《罗汝芳评传》合观可知~

评分

实为作者04年之博论,有开创之功而立论不免粗疏处,与吴震《罗汝芳评传》合观可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