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近溪哲學思想研究

羅近溪哲學思想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人民齣版社
作者:蔡世昌
出品人:
頁數:0
译者:
出版時間:2019-3
價格:59.00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010201993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陽明學
  • 羅近溪
  • 儒學
  • 中國哲學
  • 羅近溪
  • 哲學思想
  • 近現代中國哲學
  • 倫理學
  • 本體論
  • 認識論
  • 中國哲學史
  • 學術史
  • 思想史
  • 哲學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羅近溪(1515—1588年), 名汝芳,字惟德,祖籍江西南城(今江西省南城縣)人,是明代泰州學派開創者王艮(1483—1541)的三傳弟子,泰州學派的集大成者,也是陽明學在中晚明展開的重要環節。本書以“羅近溪哲學思想”為專題研究對象,不同於一般的思想-文化史的考察,而是側重於從哲學史的角度考察羅近溪哲學思想的發生、發展和完成。作者采取曆史與邏輯相統一、資料與觀點相結閤的方法,通過對羅近溪《語錄》和《文集》的深入解讀,從縱橫維度展開對羅近溪哲學思想的深入探討,即從縱的方麵理清羅近溪哲學思想的形成、發展與成熟階段的不同特色,勾勒齣從王陽明到王艮到羅近溪的內在發展綫索;從橫的方麵力圖挖掘羅近溪哲學的內在課題,重新建構羅近溪哲學的體係。

著者簡介

蔡世昌,男,1974年生,甘肅武威人。2001年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獲碩士學位,師從牟鍾鑒教授。200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係,獲博士學位,師從陳來教授。為華北電力大學思想政治理論部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在《中國哲學史》《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等刊揚發錶論文數十篇。於2012年英年早逝。

圖書目錄

引言……………………………………………………………………………………………1
第一章 生生論………………………………………………………………………………9
第一節 生生與乾坤……………………………………………………………………9
一、先天未畫前之悟……………………………………………………………………9
二、生生之謂易…………………………………………………………………………10
三、精、神、氣…………………………………………………………………………12
四、乾知大始與坤作成物………………………………………………………………13
第二節 生生與心性……………………………………………………………………15
一、心性之悟……………………………………………………………………………15
二、復其見天地之心……………………………………………………………………16
三、以生言性……………………………………………………………………………18
第三節 生生與仁………………………………………………………………………19
第四節 生生與動靜……………………………………………………………………20
第五節 生生與費隱……………………………………………………………………22
第二章 心性論………………………………………………………………………………24
第一節 心…………………………………………………………………………………24
一、心與知………………………………………………………………………………24
二、心之精神與知覺……………………………………………………………………27
三、心之虛靈與發竅……………………………………………………………………30
四、心與意………………………………………………………………………………31
五、道心與人心…………………………………………………………………………34
六、覺心與迷心…………………………………………………………………………35
第二節 性…………………………………………………………………………………36
一、天命之謂性說………………………………………………………………………37
二、形色天性說…………………………………………………………………………40
三、性善說………………………………………………………………………………42
第三節 心與性…………………………………………………………………43
第三章 仁說………………………………………………………………………………45
第一節 仁與人…………………………………………………………………………45
第二節 仁與心…………………………………………………………………………46
第三節 仁與知…………………………………………………………………………48
第四節 仁與樂…………………………………………………………………………49
第五節 剋己復禮與天下歸仁………………………………………………………51
一、“剋己”即“能己”…………………………………………………………………51
二、“復禮”之“復”即“復卦”之“復”……………………………………………53
三、“歸”是“天下大眾本心”…………………………………………………………54
第六節 仁說的意義……………………………………………………………………55
第四章 學庸說………………………………………………………………………………57
第一節 中庸說…………………………………………………………………………57
一、中庸…………………………………………………………………………………57
二、未發與中……………………………………………………………………………60
三、戒慎…………………………………………………………………………………63
第二節 大學說…………………………………………………………………………66
一、明親與止於至善……………………………………………………………………66
二、知止與定靜安慮得…………………………………………………………………71
三、格緻與誠正…………………………………………………………………………72
第三節 《大學》與《中庸》的貫通閤一…………………………………………76
第五章 赤子之心、不學不慮說……………………………………………………………80
第一節 赤子之心、不學不慮說的提齣……………………………………………80
第二節 赤子之心、不學不慮說的內涵……………………………………………81
一、赤子孩提之知能……………………………………………………………………81
二、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84
三、不學不慮即不思不勉………………………………………………………………88
第三節 赤子之心、不學不慮說的駁難與辯護……………………………………89
第六章 孝弟慈說……………………………………………………………………………93
第一節 孝弟慈說的提齣………………………………………………………………93
第二節 孝弟慈說的內涵………………………………………………………………94
一、孝弟慈即天命之性…………………………………………………………………94
二、孝弟慈即良知良能…………………………………………………………………95
三、孝弟慈即仁…………………………………………………………………………97
四、孝弟慈即明明德於天下……………………………………………………………98
第三節 孝弟慈說的意義………………………………………………………………99
第七章 工夫與境界………………………………………………………………………102
第一節 本末先後………………………………………………………………………102
一、製欲與體仁…………………………………………………………………………102
二、敬以直內與義以方外………………………………………………………………104
三、由仁義行與行仁義…………………………………………………………………106
四、博文與約禮…………………………………………………………………………108
五、尊德性與道問學……………………………………………………………………110
六、知言與養氣…………………………………………………………………………112
七、盡心與存心…………………………………………………………………………114
八、信與疑………………………………………………………………………………116
第二節 有無動靜………………………………………………………………………118
一、天明與光景…………………………………………………………………………118
二、當下即是與逆往追來………………………………………………………………120
三、渾淪順適與為善去惡………………………………………………………………123
四、不識不知與順帝之則………………………………………………………………125
五、化感為寂與歸寂通感………………………………………………………………127
第三節 物我同仁………………………………………………………………………128
第四節 生與死…………………………………………………………………………130
第八章 羅近溪與中晚明陽明學…………………………………………………………133
第一節 羅近溪與江右王學…………………………………………………………133
第二節 羅近溪與王龍溪……………………………………………………………136
一、自性本用與隨緣應用………………………………………………………………137
二、從有入無與從無入有………………………………………………………………139
三、狂者胸次與仁者氣象………………………………………………………………140
第三節 羅近溪與泰州學派…………………………………………………………141
附錄:《羅近溪先生年譜》………………………………………………………………146
參考書目……………………………………………………………………………186
後記…………………………………………………………………………………………197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二十年前,当我专力从事王龙溪与中晚明阳明学的研究时,由于我的研究虽然以龙溪为焦点和取样,但并不限于龙溪的思想和历史世界,而是将其置于中晚明阳明学的整体脉络之中予以审视,同时也自觉提炼和考察中晚明阳明学的核心问题意识,于是,很自然地,我对罗近溪其人其学同样也...

評分

二十年前,当我专力从事王龙溪与中晚明阳明学的研究时,由于我的研究虽然以龙溪为焦点和取样,但并不限于龙溪的思想和历史世界,而是将其置于中晚明阳明学的整体脉络之中予以审视,同时也自觉提炼和考察中晚明阳明学的核心问题意识,于是,很自然地,我对罗近溪其人其学同样也...

評分

二十年前,当我专力从事王龙溪与中晚明阳明学的研究时,由于我的研究虽然以龙溪为焦点和取样,但并不限于龙溪的思想和历史世界,而是将其置于中晚明阳明学的整体脉络之中予以审视,同时也自觉提炼和考察中晚明阳明学的核心问题意识,于是,很自然地,我对罗近溪其人其学同样也...

評分

二十年前,当我专力从事王龙溪与中晚明阳明学的研究时,由于我的研究虽然以龙溪为焦点和取样,但并不限于龙溪的思想和历史世界,而是将其置于中晚明阳明学的整体脉络之中予以审视,同时也自觉提炼和考察中晚明阳明学的核心问题意识,于是,很自然地,我对罗近溪其人其学同样也...

評分

二十年前,当我专力从事王龙溪与中晚明阳明学的研究时,由于我的研究虽然以龙溪为焦点和取样,但并不限于龙溪的思想和历史世界,而是将其置于中晚明阳明学的整体脉络之中予以审视,同时也自觉提炼和考察中晚明阳明学的核心问题意识,于是,很自然地,我对罗近溪其人其学同样也...

用戶評價

评分

實為作者04年之博論,有開創之功而立論不免粗疏處,與吳震《羅汝芳評傳》閤觀可知~

评分

實為作者04年之博論,有開創之功而立論不免粗疏處,與吳震《羅汝芳評傳》閤觀可知~

评分

實為作者04年之博論,有開創之功而立論不免粗疏處,與吳震《羅汝芳評傳》閤觀可知~

评分

實為作者04年之博論,有開創之功而立論不免粗疏處,與吳震《羅汝芳評傳》閤觀可知~

评分

實為作者04年之博論,有開創之功而立論不免粗疏處,與吳震《羅汝芳評傳》閤觀可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