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德華・W・薩義德
(Edward W. Said)
1935年齣生於耶路撒冷,在英國占領期間就讀巴勒斯坦和埃及開羅的西方學校,接受英式教育,50年代赴美國就學,取得哈佛大學博士,1963年起任教哥倫比亞大學迄今,講授英美文學與比較文學。
薩義德著作等身,其中以《東方學》(Orientalism,1978)聞名遐邇,成為後殖民與後現代主義辯論的先鋒。20年來,薩義德著述不輟,焦點擴及政治觀察、文化批判,甚至音樂述評等範疇。與此同時他還以知識分子的身份積極投入巴勒斯坦解放運動,其學術建樹和政治參與都很引人矚目。
本书英文原名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这书名本身就不好译。这里有两个核心概念的联结,其一是Intellectual,其二是Representation。 首先,将Intellectual译为“知识分子”当然没有错。但是,作为在西方社会文化环境中所特指的一个人群,intellectual既不同于中...
評分读完萨义徳的《知识分子论》,才体悟得自己做为流亡者的一面。“大多数人主要知道一个文化、一个环境、一个家,流亡者至少知道两个... 流亡是过着习以为常的秩序之外的生活。它是游牧的、去中心的(decentered)、对位的(contrapuntal)。” 流亡,不同于流浪,因为流浪是漫无...
評分第三章 知识分子的流亡——放逐者与边缘人 知识分子应当永远处于一个流亡的状态当中,即使不是身体物质层面的流亡,也应当在思想在心灵上处于一个流亡的境界当中。这种流亡使得知识分子在于一种中间状态,既非完全与新环境合二为一,也没有完全与旧环境相脱离,处在一种若即若...
評分对萨义德的阅读是偶然的。 二〇一〇年的某一期《读书》杂志上刊登了一篇对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的文章,读后感慨良多。但是那时候似乎还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真的会去这么认真的读他的书。前几天去城市之光,在林立的书架里看见了一本瓦莱丽·肯尼迪的《萨义德》,很漂亮...
評分也不知道是因為崇敬他而覺其思想汩汩而出,還是因其思想汩汩而出才生崇敬,恐怕乃是綜合這兩點才使得我沒把這麼一本話語表述極盡晦澀、閱讀體驗盡顯艱難的書扔到垃圾堆裡去——儘管這是在《東方學》和《從奧斯陸到伊拉克及路線圖》之後,我所閱讀的第三本愛德華•薩義德的著...
記得繁體中文版翻譯的甚好
评分語言太有力量,常常就讓人攥緊瞭拳頭,心裏湧著”知識分子的良心“。大概也正因如此,加上是演講稿,大概念總在重復、反復咂摸,卻沒有什麼具體做法建議。跟單德興的中譯本放一塊兒讀,大部分地方仍是原文更清晰、更易理解,薩義德愛用長句和抽象詞,的確很難翻譯。
评分語言太有力量,常常就讓人攥緊瞭拳頭,心裏湧著”知識分子的良心“。大概也正因如此,加上是演講稿,大概念總在重復、反復咂摸,卻沒有什麼具體做法建議。跟單德興的中譯本放一塊兒讀,大部分地方仍是原文更清晰、更易理解,薩義德愛用長句和抽象詞,的確很難翻譯。
评分Perhaps his most influential book. Just another manifesto of philosophy kings.
评分記得繁體中文版翻譯的甚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