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批评 f
发表于2025-01-11
李渔创作论稿――艺术的商业化与商业化的艺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内 容 提 要
引 论
战乱、明清易代、“强仕之年”以及李渔自身独特的禀性、
才情加之落第的挫折,使李渔放弃了举业,离开了入仕之途;明
清交替之际的世风与李渔的家世等助因,使李渔以艺术创作和艺
术经营为谋生职业,走上了亦文亦商、亦仕亦隐之路。李渔以文
为商,以艺为商。艺术的商业化是李渔一生从事文艺事业的职业
要求与主要创作倾向,商业化的艺术则是这种职业需求与创作倾
向在作品中的凝聚。
李渔多才、多艺、多产。其文学创作,众体兼备,内容庞
杂。然则,寻绎其间,得其荦荦大端者,可有二点:
(一)戏剧处于中心位置,并呈辐射状向其它方面施以渗透
性影响;
(二)以吸引观众(或读者)为鹄的,带有浓郁的娱乐性色
彩。
据此,本文的论析顺序依次为:
由曲论而戏曲而小说(无声之戏)而词(肖曲之词)。
以便让文章的理路与李渔的创作特色合拍(突出观众性、娱
乐性与戏剧的中心地位)。
第一章 笠翁曲论
一、李渔所言“结构”,是构思过程而非构思结果,是“结
构”戏剧而非戏剧“结构”,是局之所布而非所布之局。但是,
“结构”一词的现代意义带来的思维惯性,却每每造成对李渔
“结构”概念的误解。于是,在不知不觉中,将“结构”戏剧倒
置为戏剧“结构”。由于“结构”在李渔编剧论中的纲领性地位,
这一误解所牵累的面便很广,甚至突破“结构”一项,使整体理
论布局都显得芜杂起来。以至被认为“不免凌乱无序之讥”。而
“结构”在李渔戏论中的本来意义一经还原,则上述问题随之雪
化冰消,项、款归属合宜,各得其所,各款的理论内容亦随之得
以贴近李渔原意的厘定。
二、李渔“举制义与戏剧并论”,如“立主脑”、“密针线”、
“减头绪”三款,即是。其中“主脑”二字,每见有不同的解释。
李渔以制义之“主脑”作喻,阐发编剧之理,取意甚明:制义之
“主脑”为一文之主旨,戏曲之“主脑”为关键之“一事”(因一
人一事又止为一事);制义围绕“主脑”发挥开去的是意旨的层
层阐发,戏曲在“主脑”基础上生发开去的是情节的步步发展。
李渔以制义法比喻说明剧作法,至少给人以下四点感受:(一)
将二者并举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有借此抬高戏曲地位之意,却反衬
出了曲家实际境遇的可悯、可悲、可叹;(二)制义与戏曲间确
有诸多相通暗合之处;(三)与金圣叹缘制义笔法评戏比起来,
李渔的理论指向贴近戏剧特征,金圣叹评戏则往往仍在文章笔法
的堂庑之内;(四)制义为李渔生活时代里读书人的普遍生活体
验,李渔以制义说戏,一可以促发盎然的阅读兴趣,二可以借助
读者素有为文体验,使之顺利进入戏剧理论的堂奥。
三、戏剧,应该是叙述性与抒情性的统一,即“史诗的客观
原则和抒情诗的主体性原则这二者的统一”(黑格尔语),可以有
偏重,不宜有偏废、具有为后代垂范性的元人剧作便显现了明显
的偏失:曲词佳而关目陋,有明以来戏曲家仍表现出惟曲是重的
倾向。李渔“结构第一”一项涉及内容甚多,然其核心部分是关
于“情节”或曰“事”的。“结构第一”、“宾白第四”分为二项,
一般认为是李渔重视“结构”与“宾白”二种因素的表现,实际
二二者分设并列在很大程度上出于同一种考虑――突出情节(关
目)的重要地位。从情节关目的构思(“结构第一”)到情节的传
达(“宾白第四”),组成了一部剧作的由“局”之“布”到“布”
为“局”的全过程。在亚理斯多德和王国维的戏剧理论中,“情
节”都居于核心地位。沿着亚氏的理论发展而来,遂有狄德罗的
“情境”说,黑格尔的“冲突说”、阿契尔的“激变说”等等;王
国维给戏剧下的定义为“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
王氏对古代戏剧史资料的梳理过程,也是在向“戏剧意义始全”
的逻辑推演过程。然而在中国,在李渔生活的时代,“情节”的
重要性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李渔的戏剧情节论,正如金圣叹的
小说人物性格论一样,是其整个理论体系中现实针对性最强同时
理论价值最高的部分。
四、李渔展示戏剧特征的途径,有三条:(一)在总体理论
布局上凸现,(二)在比较中显现,(三)在过程中展现。能够站
在整体性的高度去考察戏剧特征的全貌,正是李渔戏剧特征论的
特征。李渔在理论的总体体系设计上凸现了戏剧特征,而戏剧特
征又反过来成为维系李渔戏剧理论体系的纲领。但学术界并未对
李渔关于戏剧特征的理论思考给予应有重视,研究李渔戏剧理论
的著述往往仅在“论戏剧结构”、“论戏剧真实”、“论人物塑造”
等具体论题上做文章,而对戏剧特征不置一词(或仅仅以“适合
搬演”之类的话点到即止)。考察李渔的戏论,如果忽略了戏剧
特征,则无异于得其貌而遗其神,且离开戏剧特征,具体论题也
失去了把握的标准而进退失据,其情形正像不少修辞学著作只讲
修辞方式而不讲修辞“语境”一样。当李渔向世人全面揭示戏剧
特征时,以创作论,戏曲还被当作驰骋诗才的天地,以曲学著述
论,则桴鼓相应,��然一派曲律曲韵之声,故李渔戏剧特征论
的问世,不啻石破天惊。
五、笠翁曲论有一种洒脱的气度,究其原因主要不在文采而
在思致。李渔论戏,颇具辨证思维色彩。谈一面往往照映对立的
一面,言规矩每每留出回旋的余地,即在““法脉准绳”中注入灵
活性、变异性和多样性;另外,李渔很注意各种不同因素之间的
联系性,各款、项间,每每形成一种内在逻辑上的勾连,读之思
之,但觉有一种很强的逻辑与思辨的动势,涌动于论述过程之
中。虽然李渔论戏也有局部性硬块(如“词韵”而至于“恪守”,
“曲谱”而至于“凛遵”,即是),但并不能掩蔽其通体的系统性、
思辨性光泽,笠翁论戏,仍是为活人说法,非向死句参禅。李渔
的系统、辨证思想因素,在相当大的可能性上得益于中医思维方
式的影响。李渔家世身世都与医药业有密切关系,在他的著述
中,李渔常以医生自比自居,常用医药知识比喻说明事理。李渔
在思维方式上契合中医系统、辨证的思维特征,在作品中时常流
露出阴阳平衡的思想。
六、观众,是李渔论戏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他从与贺拉
斯同样的视角,看到了亚理斯多德用逻辑分类法揭示出的东西
――戏剧特征。观众,是戏剧的最基本要素,但在中国古代戏剧
理论史上却长期被忽略。一旦戏曲混同于诗、词,以案头之作为
自足状态而成为可供“文人”自我“把玩”的对象时,观众性便
自然而然地被遗失。李渔比中国古代的任何别的戏剧理论家都更
重视观众,他之所以有如此强烈的观众意识,与他的人生选择
(职业戏剧家)以及他在艺术上的商业性经营有直接的关系,同
时也与晚明以来的文艺思潮有关。
第二章 笠翁十种曲
一、戏剧美的独特性,在于过程性与直观性的统一。元明清
戏曲作品往往直观不足。李渔是很重视戏剧的直观效果的,尤为
难能可贵的是,他善于将隐微曲折的心理过程直观。如《巧团
圆》,李渔将主人公寻求情感归依、录求亲情抚慰的心理过程,
直观化为“如在眼前的人物的动作和情况来供表象的意识观照”
(黑格尔语)。在李渔的剧作中,不乏直呈效果极佳的场面,如
《蜃中楼》“结蜃”一出。为了追求强烈的场上效果,李渔频频在
剧中穿插热场戏,并且让夺目的奇观与绝妙的谐趣同时并出:奇
以醒神,妙以解颐。
二、李渔的剧作能够多方扣发观众的审美心理机制(感知、
注意、情感、联想与理解等等)。如《比目鱼》从“挥金”至
“村卺”一段戏,视听效果显著,对观众的审美心理机制扣发全
面、周致,尤其在引发对立复合型情感与接通深层感悟方面,达
到了很高的水平。
三、李渔的十种曲与《闲情偶寄》在“观众”上相契合,也
在“观众”上相龃龉。李渔的十种曲不是以驰骋诗才为能事,而
是以情节为中心,尤其注重误会、巧合在剧情中的作用,突出
“情节趣味”,与《闲情偶寄》中“结构第一”的主张相吻合,在
追求喜剧效果,曲、白并重等方面,亦如此,但演出与“观众”
的距离更近,故在《闲情偶寄》的平正适度处,李渔在十种曲中
却也不免有过火的地方。
第三章 无声之戏
一、李渔的小说有明显的劝惩意味,但李渔的劝世之心并没
有那么真诚。其作品所表现的“尚情”思想更值得重视,他的作
品在情节指向上与他的道德劝戒有明显的偏离,甚至完全相悖;
有时他以自己对人情的体验为基础,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去解释道
德内容,将缘情释理演化为借理阐情。李渔所尚之“情”的主要
内容是:(一)男女之情(情随欲起,欲伴情生,情与欲搀和交
融,欲多而情少);(二)真率之情(包括敢于言“私”,不隐饰
不矫情)。这两点恰为李贽思想的重要内容。
二、李渔的“尚情”观与晚明进步思潮有承继关系,李渔的
小说在“尚情”方面与“三言”、“二拍”表现了诸多的一致性。
李渔创作中的秽亵笔墨与商业性经营需要有关,也与有明以降所
流行的自然情欲观之影响有关。
三、李渔的“尚情”观也有矛盾的一面。李渔笔下之情在很
大程度上是一种自然情欲,社会内容隐去,才貌作用突出,作品
不论怎样曲折变化,最后必定是才子成了佳人的好逑,佳人成了
才子的眷属,但又有《丑郎君怕娇偏得艳》与这种模式形成强烈
的反差。李渔有为女子在情欲的满足上不能与男子享受平等权力
鸣不平的一面,如认为“制礼”有利于男子,是“周公遗孽”,
但是,他对于女子因一夫多妻而产生的“妒”相当苛刻,这与李
渔的生活方式有关。尽管李渔的“尚情”观充满着矛盾,但从我
们阅读的总体感受而言,他仍是一位很有“人情味”的作家(曹
聚仁语)。
四、李渔的小说选材隶事注重新奇;结构单纯,一线到底;
在线性结构中极尽跌宕腾挪之能事。新颖、明快、生动,在情节
结构方面很能契合他的以小说为“无声戏”的主张。李渔小说的
人物与戏剧中的角色相通,这是因为(一)李渔自觉追求喜剧风
格,喜剧人物比悲剧人物,具有更明显的类型化倾向;(二)李
渔小说中的人物往往有一种作家自我人格、精神的象征意蕴。李
渔的小说语言,俗中带雅,“机趣”横生,与他戏剧的语言亦相
彷佛。李渔有时不用小说叙述的全知视角,反而用小说中人物的
限知视角,造成强烈的戏剧性悬念。以上诸种特点,使读者读李
渔的小说真有一种恍若观戏之感。
五、李渔小说的娱乐色彩,既顺应了其自家的商业化要求,
也顺承了话本小说的艺术传统。这种娱乐色彩落实到叙述方面,
主要表现为:(一)突出情节趣味(多历时性叙述,少共时性描
述);(二)加强议论的风趣(新颖、活脱、切合情理,有时将议
论融入叙述之中)。
六、李渔创作小说带着明显的游戏心态,每与人物、情节在
即离之间,对于特定的情境与人物情感,表现出一种超脱感。这
种超脱的游戏心态使李渔的小说洋溢着滑稽诙谐的气息,比如,
在李渔的小说中森严的官府断案场面也会变成一种滑稽的游戏
(《夺锦楼》),产生令人捧腹的效果,但李渔每有戏游过甚之处,
那便难免堕入恶俗了。
第四章 曲家之词
一、李渔词颇可反映出李渔的人格、襟抱和才情。《耐歌词》
中的三百五十余首词,或写其林泉之志,或显其声色之好,从中
可以看出其兼容之志与兼得之聪明:山林之悠闲与城市之繁华兼
顾,清风明月之赏与声色口腹之欲兼得,不喧不寂间得亦城亦乡
之趣。李渔词中有些表现悠闲的田园生活的,是他“现老农说
法”,以圆自家田园之梦。晚年写的自悔词,表现了李渔尚真斥
伪的一面。他的记游词,少忘我的投入,多娱玩性的赏鉴。而最
能表现李渔才情的是写闺情类的词。
二、李渔“聪明大于学问”,他所作的词“无意肖曲而不觉
彷佛乎曲”。首先,从李渔词大量写隐逸之志、写闲适、写闺情
方面看,与元代散曲在内容上大面积重叠;其次,从题目上看,
甚至使人误以为在读元人散曲集。然而李渔词肖曲,主要表现在
风格方面:(一)洋溢着游戏意味,充满谐趣;(二)有相当一部
分词,隐逸情调流荡于字里行间;(三)闺情类词有很多不仅象
“时曲”,而且像“戏曲”:1.声口毕肖,2.将心理情感外显为
动作,3.在逆转中迸射出喜剧性的火花,4.语言通俗,不重含
蓄,而重“耐歌”。
三、归结:(一)李渔词以巧胜不以情胜,(二)李渔词肖
曲,(三)李渔词不耐咀嚼,但耐歌咏。
余 论
李渔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很复杂的人物,在他身上集中了相
当多的矛盾错综侧面,导致对他的评价莫衷一是,分歧悬殊。
李渔有帮闲之志又有帮闲之才,在其“志”中,同时也含有
在职业择向上的与传统、世俗异趋,含有借艺术创作以显身扬名
的报负,还含有基于维持生计之上的商业性谋利动机。
李渔之“才”虽然广博,但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生活
艺术,(二)文学艺术。使李渔名播遐迩、名扬后世的,则主要
是后者。商业性在李渔的艺术创作方面的作用与影响不可忽视。
从积极的一面说,李渔为观众而艺术,他在艺术创作和艺术理论
上的卓杰贡献,即导源于此;从消极的一面说,李渔为票房而艺
术,他在艺术创作上的媚俗庸俗,亦导源于此。
总之,以文为商以艺为商,无论对李渔其人还是其艺,它的
影响都是双面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所以,对此,单向肯
定或否定,都不足取。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李渔创作论稿――艺术的商业化与商业化的艺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