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强,1948年生于浙江,1953年迁居上海。1982年春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1988年夏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双聘教授。
我是沿着曾文正公、胡文忠公、左文襄公、李文忠公,……沈文肃、彭刚直、丁文诚、曾忠襄、刘忠诚、张文襄、翁文恭,以及李越缦、王湘绮、盛愚斋、张季子等等留下的奏议、书信、日记、诗文,具体地进入19世纪中国士大夫的真实世界和精神世界,并由此形成自己对于这段历史的理解和判断……
在晚清中国的最后五十多年里,曾国藩和李鸿章曾前后相连地直面内忧外患的交迫而来,成为士大夫中自觉地身当其;中者。与曾国藩之能够以人格超越事功比,李鸿章则是因事功淹没了人格而见弱……
曾国藩和李鸿章出自中国人的三千年历史过程,又在时势的逼迫之下成了回应世界历史过程的人。他们徊徨于两个历史过程之间,这是一种深深的历史困境和个人困境……他们在数十年强毅力行之后都是带着一腔不甘心的悲哀离开这个世界的。这种悲哀越出了一己之私,因此这种悲哀便成了中国近代历史的一部分。
——杨国强
无论是更重义理以人格超越事功,还是着重实绩以事功淹没人格,在那个年代,无人能比之曾、李二人做得更好。放眼当下,在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在浮躁的世人心态面前,曾、李的处事之法自有值得借鉴之处,更重要的却是在曾、李及同时代的一批中兴之臣身上那种中国文化铸就的人文品格...
评分无论是更重义理以人格超越事功,还是着重实绩以事功淹没人格,在那个年代,无人能比之曾、李二人做得更好。放眼当下,在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在浮躁的世人心态面前,曾、李的处事之法自有值得借鉴之处,更重要的却是在曾、李及同时代的一批中兴之臣身上那种中国文化铸就的人文品格...
评分学校论坛里的版块很多,但是能够让自己感觉到渺小的以至有点自卑的,是“文学”与“历史”。“文学”一般都很清静,但是进入其间,却又很丰富。偶尔哪天热闹了,也多半是“姐姐妹妹”般如同大观园里的亲热。与之相反,“历史”就动不动火药味十足,只是近来风声紧,“和谐...
评分 评分晚清的道德失落及其后果 ■张洪彬 载《中华读书报》 2009-03-25 在传统中国,主要是儒学规定了国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它规定了人生的心灵秩序,也规定了 政治的外在秩序。可是,在中国被迫进入现代化的进程中,儒学的规范作用渐渐失效,儒学的德性义理与政治渐相...
清季试图有所作为的官僚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以曾国藩、张之洞为代表,一类以李鸿章、袁世凯为代表。前者人格值得钦佩,但难免在儒家教条与数千年大变局中痛苦煎熬;后者道德学问虽不足问,却因为但问耕耘,不问收获的“蛮干”,把中国拖入现代化历程。孰高孰下,并无定论,他们身上体现的都是近代士人阶级的反复与挣扎。
评分时文!
评分乾嘉以降,处于中西交冲的中国人大概都会经历一方面面对一个经验之外的世界,即西方之强势,同时又因之身在中国社会的剧变之中久苦于心长力绌,最终大多走上了一条中庸之路,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再,李鸿章游孔林时说过:“孔子不会打洋枪,今不足贵也。”或许,完全不懂得传统文化,倒未必是件坏事。至少,不会犯“中西医结合疗效高”之类的逻辑混乱。书中生僻字甚多,行文古朴,慎读。
评分杨国强在《义理与事功之间的徊徨》描述了曾国藩、李鸿章这批中兴名臣在“千古未有之变局”的个人困境和历史困境。作为儒家士大夫的最后绝响,曾国藩从一代理学名臣摇身变为“曾剃头”,其内心困顿可想而知,而欲国家自强求诸国富强之术,与传统的儒家义理抵牾,又是其无法解除的困惑和矛盾。而李鸿章看到的中国已是由变局而入危局,临终之际遂死不瞑目。他的故吏门人周馥记下了当时的场景:“比之,相国已著殓衣,呼之犹应,不能语。延至次日午刻,目犹瞠视不瞑,我抚之,哭曰:‘老夫子有何心思放不下,不忍去耶?公所经手未了事,我辈可以办了,请放心去罢。‘忽目张口动,欲语泪流。须臾绝”
评分评曾国藩的文章,虽然写得早,但都到写到了,佩服.《军功官僚的崛起和轻重之势的消长》一文看得我相当凌乱,这咋悦读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