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颐,1956年出生,中学毕业后下乡插队当农民数年。然后当兵,后又复员当工人。1978年考入吉林大学历史系,1982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考入吉林大学研究生院历史系中国近代史专业,1985年毕业,获硕士学位。1985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至今,曾任《近代史研究》副主编,现为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思想史、文化史,著有《取静集》、《经典与人文》、《雷颐自选集》、《时空游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被延误的现代化》、《萨特》、《图中日月》、《历史的裂缝》,译有《中国现代思潮中的唯科学主义》、《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胡适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选择》等。
官场“李鸿章模式”:当官既要做事,又要自保。敢于做事而疏于自保,下场往往很惨;精于自保而不做事,只是滑头和饭桶。而李鸿章则是既敢于任事、开创新事业、又精于自保,善于经营自己的势力、维护自己的利益。
奏折里的历史世界:奏折是最危险也最神奇的应用文,可以因之高官厚禄,也可以人头落地。奏折是台面上的东西,本书透过“台面”看“台下”,透过奏折的“说什么”,看其真正目的“要什么”。方寸之间,有被忽略了的历史。
一个人和一个帝国:李鸿章的历史,就是大清国四十年的历史。李氏一生,虽力所能及地推进改革,但终究“不敢破格”;周旋于列强之间,功不可没,最终却“国人皆欲杀”。读李鸿章,其实也是在读者清朝这个老大帝国的衰落与悲凉晚景。
从《走向共和》开始,重说李鸿章的书就层出不穷。而雷颐的切入角度很有眼光,从李鸿章的重要奏折和信函,看晚清的热点事件,很取巧,正所谓“四两拨千斤”。事实上,我觉得它更像一本应用文写作指南,需要常常给领导写报告、总结、请示的同学们要注意了,从中应该可以多有收获...
评分第一次看李鸿章的书,原以为是本晦涩的书,真正读起来却很轻松,兴趣盎然,一个晚上就看了大半本。书分很多章节,每章截取一个事件,用一篇奏折来做引,并由此延伸,对当时的错综复杂的晚清政局方方面面都涉及,而又点到即止。 感受最深的就是古与今的对比,而今的一些习惯性...
评分从《走向共和》开始,重说李鸿章的书就层出不穷。而雷颐的切入角度很有眼光,从李鸿章的重要奏折和信函,看晚清的热点事件,很取巧,正所谓“四两拨千斤”。事实上,我觉得它更像一本应用文写作指南,需要常常给领导写报告、总结、请示的同学们要注意了,从中应该可以多有收获...
评分首先要说的相对于该书诸多荣誉来说,本书的内容稍显不足。过多的引用古文对于专业爱好者来说是福音,但对象我这样的半吊子文言文来说就有点滥竽充数的感觉。 还好,书中的奏章能看懂多半,很多看不懂凭借上下文也能猜个三两份。应该说晚清的时局之中,李鸿章算是开明派,如果...
评分李鸿章的努力 在清朝末年,面对着西方文化资本的各方面的侵入,大多数中国人还抱着“夷夏之防”的观念。有些东西,外国人可以用,但是中国人却一定不能用。所以李鸿章兴办洋务遇到了很多的反对。比如李鸿章想要架电报,架电报需要动土,反对的人认为这会使得祖宗在地下不安。要...
一个人与一个帝国的落寞,晚清时局中的无奈与悲凉。其中体现出的传统糟粕现在也还值得反思。不错的书。
评分通宵达旦的读罢这本儿标准厕所读物,可以说是满纸无关痛痒之琐屑评价。对于李的看法差异过大不在于他自身之矛盾,而是读着水平参差不齐,难以有什么深刻的洞察力。读晚清史的朋友,千万别把这类读物当成入门,你会剪不断理还乱的。
评分虽然前面不免对李的宦海生涯进行诸多阴谋论式的解读,揭露一个权力欲旺盛的人在晚清脆弱而复杂的朝局中步步高升,权倾一时,最终还是回到对他的赞赏,被打出来的洋务几乎全是褒扬之词。一个晚清官吏,即便是为名为利,能做到造枪炮,修铁路,架电线,甚至于变国强到民富,拍留学生到美国学习,试图改易科举制,那也值得在历史书上留下光彩的一笔了。
评分此书浮名太甚,了无新意,言过其实。相较于奏章的价值,评论分析浅显实在鸡肋,以至于怀疑此书之所以受到诸多荣誉是否是因为不痛不痒含沙射影却不一针见血指桑骂槐有关,唯“慈禧对待传统这两段截然不同的态度提醒人们,固然要重视传统,但更要重视的是究竟是谁在掌握传统,又是如何利用传统的”(P254、301)尚算可观,有意思的是竟然在奏文中发现了我的名字……另有引号乱用及校对问题。如对《孟子》“庄岳”一词解释有误;P240,长简——长筒;P281,“签订了购买三船价值五万四千二百五十元木材,先付定洋十元货到天津即付款的合同。”十元有误
评分除了李鸿章的折子和片子可圈可点,其他都很差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