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语际实践的研究重心并不是技术意义上的翻译,而是翻译的历史条件,以及由不同语言间最初的接触而引发的话语实践。本书所要考察的是新词语、新意义和新话语兴起、代谢,并在本国语言中获得合法性的过程。 本书从跨语际实践的视角,通过复原语言实践中各种历史关系赖以呈现的场所,分别考察了翻译中生成的现代性的不同层面,以期重新思考东西方之间跨文化诠释和语言中介形式的可能性。
刘禾,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现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终身人文讲席教授,执教于东亚系和比较文学与社会研究所。1997年获美国学界,艺术界最高荣誉之一的古根汉奖。主要英文专著有Translingual Practice(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95),Tokens of Exchange(编著,杜克大学出版社,1999),The Clash of Empires(哈佛大学出版社,2004);中文著作有:《语际书写》(上海三联书店,1999)等。
我在本书提出“跨语际实践”的概念,目的在于重新思考东西方之间跨文化诠释和语言文字的交往形式究竟有哪些可能性。 ——《跨语际实践》 东西方之间的关系,旧有的说法大概是这几种 1.影响与被影响。西方的入侵一方面使东方经受了沉重的灾难,另一方面也让东方有了发展和进步的...
评分因对一个小站活动(http://www.douban.com/event/18071412/)表示了兴趣,且收到了主办方寄来的两章电子书,十分感谢。网上办读书讨论不是件十分轻松的事,主办方的热心肠值得称道。该活动要讨论的是一位叫Michael Gibbs Hill 的美国学者新出的著作《林纾公司》(Lin Shu, Inc...
评分跨语际实践刘禾 序 虚拟的等值关系(hypothetical equivalences) “跨语际实践”(translingual practice) 恰恰在批判西方主导论这一行为当中,批评者最终却常常将统治者的权威僵化到这样一种程度,即,非西方文化的能动作用仅仅被简化为单一的可能性:抵抗。 霍米,巴巴《文...
Ⅲ 国族建构与文化建构
评分對我來說很有啟發.
评分大概是今年读过的群翻垃圾的极限。对照95年英文原版竟然有连篇累牍的—漏—译(第三章个人主义话语)。各种意义不明的缺少章节断章取义,几句话会被缩译成一句。大量人名学术话语错误翻译,前后不统一术语,“马克思主义”会被翻译成“马列主义”真是日狗了。读到火大到不行。
评分导论写得好,算是中国翻译研究文化导向的方法论纲领,顺着这一路线有很多可做的工作。
评分现代汉语“遗产”的再梳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