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十五讲》选择中国古代十五位有代表性的哲学家,对他们的哲学体系做了整体性的阐发和揭示。作者从每一位哲学家的根本问题出发,明确其概念内涵及问题的具体指涉,呈现出其思想展开的固有脉络和结构。作者对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哲学家的思想路径的深入挖掘,以及对隐藏在基本哲学洞见背后的思考和论证过程的强调,对于我们今天理解中国古代哲学是极具启发的。
杨立华,1971年3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大庆七台河市,1998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代表性专著有《一本与生生:理一元论纲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 、《宋明理学十五讲》(北京 大学出版社,2015年)、《中国儒学史(宋元卷)》(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郭象〈庄子注〉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气本与神化:张载哲学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和《匿名的拼接:内丹观念下道教长生技术的开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译著五部:《王弼〈老子注〉研究》、《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宋代思想史论》、《章学诚的生平与思想》、《帝国的话语政治》等,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
由北京大学发起的《名家通识讲座“十五讲”丛书》,自2000年开始出版以来已历近20 载。丛书受到高校学子和社会公众的喜爱,不断重印再版,成为经典。很多高校将其作为大学通识教育的教材,而社会公众通过阅读这套丛书,不用亲临课堂,也有了“蹭课”名师的机会。最近,北京大学...
评分杨立华先生的这本《中国哲学十五讲》,在短短300页的篇幅里把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哲学讲得条贯分明,的确是大手笔。本书每一讲介绍一个哲学家,中国古代是思想史除百家争鸣的先秦时代之外,大致可归为佛儒道三家,大概因为作者作为一个新儒家厌恶空幻寂灭的佛教,所以十五个哲学家...
评分由北京大学发起的《名家通识讲座“十五讲”丛书》,自2000年开始出版以来已历近20 载。丛书受到高校学子和社会公众的喜爱,不断重印再版,成为经典。很多高校将其作为大学通识教育的教材,而社会公众通过阅读这套丛书,不用亲临课堂,也有了“蹭课”名师的机会。最近,北京大学...
评分来源:《中华读书报》 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四月廿五日丙寅 耶稣2019年5月29日 《宋明理学十五讲》出版四年后,杨立华先生于近期推出了该书的姊妹篇:《中国哲学十五讲》。与前作相比,《中国哲学十五讲》在延续基本的主题与风格的同时,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就时段而言,讨论...
评分杨立华,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治中国哲学史、儒学、道家与道教,近年主要着力于宋明哲学及魏晋哲学研究。著有《气本与神化:张载哲学述论》(2008)《郭象〈庄子注〉研究》(2010)《宋明理学十五讲》(2015)《一本与生生:理一元论纲要》(2018)等,译有《章学诚的生平与思...
竹林伊洛两关心
评分如作者序,此书非学术哲学史,而应为浸润其个人风格的探索性诠释,或对往世伟大心灵的当下关照。而比之网上流传那份他的中哲史讲稿,概由于主观克制及客观审查,其情感力量不再饱足恣肆,但又胜在不受时限,对根本问题有更多探讨。视角的反复移转与其带来的诗式句段则是作者一贯特点,如因本科时所学工科,而屡援物理或化学某定律为例以分析,又如将极现代的日常事况作为引子或思想处境。总之,是有良心和真诚的书。
评分后半本跟《宋明理学十五讲》区别有限,多少有些偷懒。新写的前半本真好,特别是讲孔孟老庄,与众不同,独具神采。我总觉得该补上董仲舒、禅宗,才更能反映中国哲学全貌,但全书处处看得见《一本与生生》的影子,可见杨子自家的体系正是从所选诸家思想中孕化出来的。
评分“十五”严重伤害了本书……
评分读到王弼才知道他原来只有二十三岁。 这本书带着作者明显的倾向和立场,有不少字句是夹带情绪的。 估计很长一段时间不会去碰系统的中哲了,一是中哲本身确定性太少,学了半天却不晓得自己都学了什么。 二是很多中哲系统都是以西哲解中哲,在我看来西哲更为根本。 三是自身的阅历上浅,文化积淀不足,中哲的讲解大多直接引述原文,看起来很吃力,需要多读些古典文化著作再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