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像與裝飾

圖像與裝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國立臺灣大學齣版中心
作者:林聖智
出品人:
頁數:400
译者:
出版時間:2019-2-11
價格:NT65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9863503286
叢書系列:史學叢書
圖書標籤:
  • 藝術史
  • 南北朝
  • 墓葬
  • 藝術
  • 港颱版
  • 考古
  • 建築史
  • 2019
  • 圖像
  • 裝飾
  • 藝術設計
  • 視覺文化
  • 傳統紋樣
  • 美學
  • 圖像學
  • 工藝美術
  • 符號學
  • 文化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近二十年來的考古新發現,為北朝美術研究揭示齣嶄新而開闊的前景,其中以北魏平城時期與北朝晚期粟特人墓葬最值得注意。北魏對於當今如何深化北朝,乃至於中古時期墓葬圖像的研究尤其具有關鍵性。本書即以北魏墓葬材料為主體,考察圖像與裝飾在形式與意義上的交互作用,並將此作用置於北朝史的進程中來加以理解,嘗試建立具有裝飾史觀的墓葬圖像論。

作者由四個層麵考察北朝墓葬圖像中所牽涉的生死錶象,分別是「圖像製作」、「空間結構」、「喪葬禮儀」、「政治社會脈絡」。架構則包含上編「墓葬」與下編「葬具」兩部分。上編有三章,由圖像、裝飾、佛教因素三個角度來考察以北魏平城時期為主的墓葬圖像。下編三章則是以石牀圍屏為主體的係列研究。葬具在北朝墓葬中形成一相對獨立的範疇,別具時代特點。藉由考察葬具圖像,可有效掌握粟特人與北魏墓葬文化之間的承繼關係,進而認識北朝墓葬文化的動態變遷。本書為迄今所見,最為宏觀、有係統的北朝墓葬圖像研究。

著者簡介

林聖智

日本京都大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兼任副教授。研究領域為中國美術史,聚焦於中古時期的墓葬圖像,同時關心道教美術史、中日繪畫交流史等課題。探討不同的群體如何製作、觀看、運用圖像,並嘗試深入歷史脈絡來解析圖像與社會、政治、宗教之間的錯綜關係。相關論文散見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故宮學術季刊》等學術刊物。

圖書目錄

圖版目次
導論
一、新材料與新視野
二、由圖像到生死錶象
三、圖像與裝飾
四、取材與章節
上編 墓葬
第一章 發現圖像:沙嶺壁畫墓的啟示
一、前言
二、沙嶺壁畫墓概觀
三、早期鮮卑墓葬
(一)鮮卑墓葬概觀
(二)墓葬的方位
(三)金屬飾品
(四)裝飾與圖像的新開端
四、壁畫內容
(一)天界神獸
(二)鎮墓武士與鎮墓獸
(三)儀仗齣行圖
(四)宴飲與庖廚
五、圖像與工匠的來源
(一)陝北、內濛古和林格爾一帶
(二)寧夏、河西地區
(三)遼東地區
六、漆棺的相關問題
(一)北魏平城時期墓葬中的漆器
(二)漆棺紋飾與織品的關係
(三)棺首的墓主圖像與題記
(四)雙重正麵墓主圖像的意義
七、小結
第二章 再造裝飾:平城時期的裝飾文化
一、前言
二、「神獸蓮花紋銅壺」
三、器形、紋飾與年代問題
(一)器形
(二)神獸紋與複閤式雲氣紋
(三)帶狀的矩形邊框
(四)蓮花與龍
(五)年代問題
四、比較兩件五至六世紀初的金屬器
(一)新羅慶州皇南大塚「龜甲紋銀碗」
(二)廣東遂溪縣南朝窖藏齣土「鎏金盅」
五、平城時期裝飾文化中的三燕因素
六、小結
第三章 圖像與裝飾的對話:墓葬中的佛教因素
一、前言
二、北魏平城地區
(一)壁畫墓中的摩尼寶珠與護法神像
(二)石牀的護法神與天人像
(三)紋飾框架
(四)漆棺與銅飾物
(五)方山永固陵的門楣
(六)方山永固陵與宮廷作坊
(七)佛教圖像的來源與意義
三、平城時期之後的變化
(一)北魏洛陽地區
(二)摩尼寶珠
(三)山西榆社石槨與南涅水石塔造像
四、小結
下編 葬具
第四章 圍屏製作與生死錶象:北魏洛陽時期葬具的風格、作坊與圖像
一、前言
二、A組圍屏的復原
(一)圍屏內容概觀與復原問題
(二)圖像布局
三、風格與年代
(一)A、B組圍屏的風格
(二)製作年代問題
四、葬具作坊的圖像製作
(一)石棺的畫稿
(二)圖像主體的規範性與可塑性
(三)兩種背景的模式與畫稿的可能形態
五、個別圖像的解釋
(一)〈登牀圖〉與〈執幡圖〉
(二)〈樹下濯足圖〉
(三)〈吹笙引鳳圖〉
六、北魏石牀圍屏的組閤原理與圖像解釋
(一)反思北魏石牀圍屏的組閤原理
(二)A組圍屏圖像的組閤原理與整體解釋
七、小結
第五章 展現自我敘事:北齊安陽粟特人葬具與北魏遺風
一、前言
二、北齊安陽粟特石牀
(一)石牀
(二)圍屏圖像
三、北魏的粟特人活動
四、小結
第六章 葬具作坊的分化:康業墓與北周政治
一、前言
二、康業墓概觀
三、北魏洛陽葬具作坊的分化
四、金飾葬具
五、康業墓圍屏石牀的圖像與配置原理
(一)圍屏
(二)石牀
六、小結
總結
圖像與裝飾的對話
圖像、觀看與政治秩序
北魏墓葬圖像的模式
粟特人的北魏記憶
圖像與民族的關係
反思南北文化交流
絲路東端的再定義
後記
引用書目
圖版齣處
索引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畢竟是颱灣學者利用大陸齣土資料做的研究,許多方麵可以看到不同的視野角度觀察問題的能力,但有些觀點個人認為牽強,得齣結論的依據有些單薄。第一次買颱版書,嘻嘻

评分

畢竟是颱灣學者利用大陸齣土資料做的研究,許多方麵可以看到不同的視野角度觀察問題的能力,但有些觀點個人認為牽強,得齣結論的依據有些單薄。第一次買颱版書,嘻嘻

评分

最令人感動的一點是圖像資料非常清晰。 看完之後有瞭新的認識。

评分

「經由圖像與觀看方式的共享,喪傢得以重新確認其傢族與部族/國傢之間的關係,社會政治秩序也就得到進一步強化。在圖像運作之下,死亡遂由個別生命史中的事件,昇華為集體共有的生死錶象」以及「北魏文化主體性的重建」。

评分

最令人感動的一點是圖像資料非常清晰。 看完之後有瞭新的認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