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组曲

法兰西组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法]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
出品人:99读书人
页数:536
译者:袁筱一
出版时间:2018-11
价格:69.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020145690
丛书系列:内米洛夫斯基作品集
图书标签:
  •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
  • 法国文学
  • 法国
  • 长篇小说
  • 小说
  • 文学
  • 外国文学
  • 外国小说
  • 历史
  • 文学
  • 法国
  • 文化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尘封半个多世纪后,内米洛夫斯基的遗著《法兰西组曲》终于在二〇〇四年出版,并获得当年的雷诺多文学奖。该奖项首次颁发给已故作家,也将内米洛夫斯基的传奇带回了公众视野。

小说本应由五个不同的“乐章”组成(参见本书附录一《手稿注释》),但内米洛夫斯基只来得及写完前两个乐章就遭纳粹杀害。第一乐章《六月风暴》描绘了一九四〇年巴黎大逃亡的画卷,冷峻地勾勒出逃亡路上资本家、平民、士兵、农民的百态。第二乐章《柔板》由道路转入小镇,微妙的对抗与缱绻在小镇居民和德国士兵之间展开。一段段有名有姓的命运,未传达的噩耗、未完成的爱情、未行动的觉醒,都将现实主义小说的叙事魅力推至顶点。

现在有一个更加平淡无奇的问题,只是我一直找不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人们看到下一本书的时候,难道不会忘记前一本书的人物吗?正是为了避免这一点,我要写一本长达一千页的作品,而不是写一本由几卷作品组成的作品。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

作者简介

传奇女作家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Irène Némirovsky,1903-1942)

她出生于一九〇三年,基辅的一个乌克兰犹太银行家家庭。十月革命后,她移居巴黎,凭借小说处女作《大卫•格德尔》登上法国文坛,其刚劲有力的文风令读者难以相信作者是一位年轻女性。后来,她又创作了《舞会》《库里洛夫事件》《伊莎贝尔》《猎物》等多部小说。二战爆发后,内米洛夫斯基开始逃亡,创作变得既艰难又危险。一九四二年夏,她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遇害。未完成的野心之作《法兰西组曲》跟随她的长女德尼斯挨过了战火,于二〇〇四年出版,获得当年的雷诺多文学奖,内米洛夫斯基也成为唯一一位凭借遗作获此殊荣的作家。

目录信息

目录
序言 001
…………………………………………………米利亚姆•阿尼西莫
第一部 六月风暴 001
第二部 柔板 243
附录一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的手稿注释 433
附录二 一九三六— 一九四五年的通信 457
致谢 498
…………………………………………………德尼斯•爱泼斯坦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1940年5月,德国军队突袭比利时,翻过阿登山,侵入法国,绕过了世界军事史上最牛的防御体系——马其诺防线,兵临巴黎城下。而此时,法国军队依然固守马其诺防线,等待德国人的正面进攻,并未向巴黎抽调一兵一卒。于是,巴黎陷落,法国陷落,贝当政府投降。 关于这段历史,有很...  

评分

不算是正规的书评,只是记起内米洛夫斯基的创作笔记中,作家关于一位当代英雄之死的观点,略记一笔。 犹太女作家内米洛夫斯基(Irene Nemirovsky)生于俄国大资产阶级家庭,1918后举家逃往法国,成为著名作家,二战开始后,因犹太人身份与丈夫一同被送往集中营,迅速殒命。她的...

评分

非常喜欢这个封面。书也一样,写的是战争,却像在跳一支舞。没有太血腥的场面,倒是很有美感。敌人一样是人,是不是。即使是同胞,在战争中也可以冷漠彼此。战争的极端环境下,人性被放大,特别是自私一面。 写得非常优秀。技巧好极了。是的,我是说技巧。因为,行文时时可以...  

评分

我曾认为,女性作家是永远难以企及伟大的,因为她们无法摆脱顾影自怜的自恋,这一女性作家特质,在成就了她们的同时也成为她们的局限。 《法兰西组曲》是我看到的一个例外。它让我看到一位女性作者可以超脱自身的小世界,对时代和世界怀有真真切切的关注。宛如工笔画一般...  

评分

二十岁以前,我可以直视别人的双眼,理直气壮地说:难道人生来不就是平等的吗?当我们在一样的天空下,坐在一样的大学课堂听同一个老师的声音,我们接收到的讯息都是一样的吧,尤其大多数人都有那样的一个从小一起到大的朋友,你们看上去旗鼓相当,身份相等。 我现在当...  

用户评价

评分

是很好,不如说是太好了,圆熟得让我失去了阅读她时能感受到的独特印记,更亲慕早期作品中那种混合了成年气的少女心,好似看不到任何企图风暴般欺近。

评分

此刻在听贝多芬作品106……“令人非常快乐的忘却……直到晚上都是这样,什么都没有发生,只有缓慢流淌的时间,完全人性化的一种存在,清淡、芬芳的红酒,音乐,长时间的沉默,幸福……”

评分

书后的两篇附录可读性极高,尤其是第二篇附录,是伊莱娜被捕前、米歇尔营救伊莱娜、以及米歇尔被捕后友人照料两个孩子三个阶段的书信。特别是米歇尔营救伊莱娜的往来书信:他们是被bolshevik迫害的、是天主教徒、是法国籍,她给法国带来荣誉,她的书是anti-bolshevik的,有高层能给她出证明!你能说米歇尔天真吗?溺水的人不也徒劳地试图抓住不存在的救生圈吗? 但是我不得不说,在你读完这些书信之后,你难道不会怀疑伊莱娜前面所写的这一切?

评分

可惜没能真正完成

评分

《风暴》读起来像《战争与和平》里莫斯科大逃亡那部分;《柔板》写得比第一部分更吸引人,写日常生活一样在写战争。最震撼的应该是附录的两部分,《手稿注释》算是剧透了一部分人物的命运和结局。小说刻意不写战争中那些绝望的部分,《通信》是实实在在的绝望,几十封的求救信,连伊莱娜和米歇尔这样身份的人,也逃脱不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