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出嫁之前,弗吉尼亚·伍尔夫原本是斯蒂芬家的小姐。”《弗吉尼亚·伍尔夫传》是这样展开的,从斯蒂芬到伍尔夫,传记自然分为两卷,它是第一部探讨这位作家生平的真正完整作品。作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外甥,昆汀·贝尔撰述时拥有家庭亲密关系提供的权威性,不过,他并没有因此带有偏见,采取逃避态度或感情用事;他是一位观察者,而不是一位参与者。他的意图是个人史,而不是文学批评,他达到了这个目标,令人印象深刻。在他的叙述结束之际,弗吉尼亚·伍尔夫呈现出了有别于她那种莫测的艺术世界的真实形象。
书中提到很多著名作家——包括亨利·詹姆斯、萧伯纳、利顿·斯特雷奇、约翰·梅纳德·凯恩斯、E.M.福斯特、鲁珀特·布鲁克、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哈罗德·尼科尔森——不过,让读者始终着迷的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她凭借自己的智力、机灵和美貌吸引了他们,对于那些有幸认识她的人来说,她就是这样做的。
昆汀·贝尔(1910—1996) 英国画家、雕塑家、制陶家、艺术批评家和教师。著有《论人类服饰》《设计院校》《罗斯金》《维多利亚时代艺术家》和《布鲁姆斯伯里》等。曾在纽卡斯尔的国王学院担任艺术教育讲师,曾任利兹大学、牛津大学和苏塞克斯大学的美术教授。昆汀·贝尔是克莱夫·贝尔和瓦奈萨·贝尔之子,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外甥。贝尔先生一度回忆道:“弗吉尼亚·伍尔夫是我的姨妈,作为孩子,我曾绘制插图,并在某种程度上激发她创作了一些关于朋友和亲戚的颇具想象力的列传,因此,她在《奥兰多》的序言中提到了我,称我是‘一个虚构方面的长期且重要的合作者。’”
萧易 1974年12月生于金陵,曾就读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先定居加拿大。译著包括《谎言的衰落:王尔德艺术批评文选》《非常时代:进步主义时期的美国人》《夭折的上帝:宗教、政治与现代西方》《奥斯卡·王尔德传》等。
我觉得传记是一个很难书写的体裁,特别是当你写的人是个名人。或许很多人或多或少地了解他/她,他们的亲朋好友都有诸多第一手资料。可是纵使传记作者有特殊的身份或资质,下笔的时候难免拘囿颇多。 传记,关于某人的生平故事。可是,故事可以虚构,让它有自己内在的肌理和逻辑...
评分也许弗吉尼娅·伍尔夫早在1926年就预感到传记作家们会在她身后或多或少的胡扯八道,于是她以自己特有的鲜明风格写道: “没有传记作家能猜到1926年夏末我生活中的这件重要事儿,可传记作家们佯装他们了解人们。” 这口吻颇带点儿弗吉尼娅式的自得,但昆汀·...
评分虽然喜欢传记文学(限文学艺术类),但作为一个挑剔的读者,想要找到一本好的传记文学作品却并不容易,以我有限的阅读经验来说,这几年读过的,能够达到经典标准的,基本上只有《伍尔夫传》《杰克逊传》这两本书,当然这不包括《见证》,《我的艺术生活》,《蛤蟆的油》这类作...
评分 评分这个假期算是与她结下一段潺潺的情缘,从墙上黑色的斑点,到小溪边的蒲苇之歌,再进入夜航的海面,缓缓地驶向灯塔那边,为一次在布鲁斯伯里的美丽邂逅那位叫达洛威的夫人,独自踯躅在幕间。为她着迷,因为她是英格兰高雅的百合;崇敬她,因为她诚实,真挚地袒露心灵的点滴;...
维吉尼亚,我为自己的窥私欲道歉,并为你没有真正出现在这本书里而高兴。
评分不客观。
评分一个杰出的作家是怎么和疾病共处而完成一生的。敏感、细腻,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及观察人内在意识波动的独特角度,原创性的表达方式。有着多面的人格,对疾病的承受和顽强的抗争,试图通过写作来拯救自己。穿越炼狱的必经之路抵达“审美天堂”,随之而来的是“美学灾难”的降临。她的双性恋倾向使她的情感经历更加丰富。她遇到了一个“天使”般的丈夫伦纳德,是她一生的幸运。丈夫不仅体贴包容,而且和她在灵魂上也此呼彼应呼,弗吉尼亚不仅写作,还和伦纳德开出版社。在布鲁姆斯伯里圈子中,精英们共同营造出令人羡慕的文化氛围,思想和灵感的碰撞彼此影响、互相造就,艾略特、福斯特、梅纳德.凯恩斯、克莱夫.贝尔……后都成为思想文化艺术的大咖。她的的同性恋人曼斯菲尔德,也是上世纪徐志摩予以高度评价的女作家。还有曾在武大任教的侄儿朱利安……
评分维吉尼亚,我为自己的窥私欲道歉,并为你没有真正出现在这本书里而高兴。
评分叙事的机锋以及亲情的客观处理。传记的的方向之一。文学纪念碑再现大部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