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特手记》为里尔克创作生涯中的第一个高峰,它叙述一个出生没落贵族、性情孤僻敏感的丹麦青年诗人的回忆与自白,某种程度上是作者自身的写照。
小说由七十一个没有连续情节,又不讲时间顺序的笔记体断片构成,因为共同的主题——爱、孤独、恐惧、疾病、死亡、上帝、创造等,集中表达了作者终生关注的各种精神问题,在精神暗流上构成了一个特殊的有机整体,被誉为现代存在主义最重要的先驱作品之一。
作者简介
莱内·马利亚·里尔克(1875—1926),奥地利诗人,20世纪最有影响的德语诗人。他创造了现代诗歌艺术的巅峰,通过译介影响了中国整整几代诗人。代表作为《杜依诺哀歌》和《致奥尔菲斯的十四行诗》。
译者简介
曹元勇,1967年出生于河北灵寿。1997年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2012年12月,应瑞典学院邀请,作为文学编辑赴斯德哥尔摩,见证中国作家莫言领受诺贝尔文学奖的全过程。著有评论随笔集《聚焦与印象》《美人鱼的眼神》;翻译有《海浪》《马尔特手记》《爱经全书》《已知的世界》《黑色唱片》《老无所依》《君士坦丁堡最后之恋》等作品。
断断续续的看完了这本书。 看的时候,其实关注的根本不是情节,而是,里尔克又有了哪些断片的思考。总觉得,要他勾画故事情节,有些勉为其难,真正的,他只是想借故事的外壳,说想说的感觉,哪怕只是只言片语。但往往有了情节,这些感觉的碎片就有了依托。所以还是喜欢散文,还...
评分丹麦男孩马尔特生长在贵族之家,祖父是老侍从官,外祖父是位元帅,到父亲这里虽然没落了,但是依然维持着体面。继承了母亲“西碧尔女伯爵”敏感怯懦的禀赋,马尔特从小就是一个胆小的孩子,对于他而言,周围的世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恐惧: “因为害怕我的毛毯边缘突出的细细羊...
评分 评分那踏着巴黎薄雾中荒唐的景色,那满是针头的房间,那满脸冷笑的陌生人,那个佝偻病态的文明人,那一句“我人生的每一条航向都标记在了错误的地方”,都像是一道道疤痕让这本书显得瘦骨嶙峋、饱经沧桑。不管别人是怎么解读最后的离家者的故事,我一直觉得那是为了自由痛苦的挣扎...
评分这本书的71段文字揭示,人类的生活就是破碎的,断裂的, 由我们的思绪来打破。诗人的生涯也是如此。第165页,“我们移走了最宝贵的东西,时间在琐事中流走,我们已习惯于蝇营狗苟。” 翻译的比较踏实,但是那种读原文才能读到的恐惧和神经质,像鲁迅狂人日记般不可终日的感觉,...
说是小说,其实更像是里尔克的观察、记忆、感悟笔记。诗人写文章的最大的优势就是语感和节奏,还有视角,非常舒服特别。这本对理解里尔克的诗歌也有很大的帮助。“假如他一直离群索居,他绝对可以轻易地做到与真理同在。”
评分“我没有片瓦遮风挡雨,只能任凭雨水飘入双眼。”作为编辑,再读一遍这本书。
评分能感觉到里尔克写这本书的时候还比较年轻
评分更喜欢德译本《布里格手记》的表达,对比看发现这本差很远!
评分一个人坐在那里,就像融化了似的——完全失去了意志、智力、愿望和抵御能力。你就像是一个虚无的空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