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探险家西尔万•泰松曾自许四十岁前在森林深处过一段隐居生活。于是,他在贝加尔湖畔雪松北岬的一座西伯利亚小木屋里居住了六个月。最近的村庄在一百二十公里以外,没有邻居,偶尔有奇怪的访客。冬季,气温降至零下三十摄氏度;夏季,熊在湖岸陡坡出没。他带了书籍、雪茄和伏特加,在这片荒原中,自创了一种朴素而美好的生活,时间缩减为几个简单的行为:面朝湖泊和森林,注视着日子流逝;砍柴,钓鱼,做饭;大量阅读;在山间行走;在窗前喝伏特加。
西尔万•泰松
Sylvain Tesson, 1972-
法国作家、记者、旅行家,欧洲探险行会会长。十九岁那年,骑摩托车穿越冰岛中部,并参加了婆罗洲洞穴探险。后与好友亚历山大•普森一起骑单车环游世界。自1997年以来,泰松以步行、骑单车或骑马的方式游历中亚。2010年,他在贝加尔湖畔居住了六个月,其间所写的日记结集成《在西伯利亚森林中》,获得2011年美第奇文学奖,其中文版于2016年获得傅雷翻译出版奖。
泰松至今已出版十多部游记,其短篇小说、影集和随笔也广受好评。
像模糊一样美好, 如梦一般游走, 似爱一般短暂 ——火的精神分析 在西伯利亚森林中是贝加尔湖畔。 这本书第一次接触是在网易云里面陈鸿宇的一个动态,当时也没过多地去思考什么,而是去盲目地追求所谓的“文艺”,买了之后在扉页写下了《途中》的最后一段歌词。后来逐渐脱离这...
评分作者很早就一个独自相处的计划,37岁那年他付诸现实。并写下这本书,真心是自己的榜样,因为读过瓦尔登湖,也和两位作者一样有这相同的想法。享受孤独,与自己相处,思考,并自己独立尝试获取食物。寻找生命的意义。。。 从十一放假,零碎的阅读一部分,书中可以看到作者为这次...
评分荒野,弥漫着神秘的诱惑,蛮荒和原始带来对未知的恐惧,这恐惧又让我们隐隐激动不已。荒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让我们安放自己的心灵。 罗伯特•麦克法伦的《荒野之道》,西尔万•泰松的《在西伯利亚森林中》和安妮•迪拉德的《听客溪的朝圣》是关于人与荒野相处之道...
评分先说优点,大量景物和动物描写,译者翻译的很优美,贝加尔湖的一切都让人神往。以日记的形式呈现,比较真实。经过长时间的隔离后,对外界产生一种逃避的态度,一种不屑一顾,不过如此的嗤之以鼻,孤独吞噬了自己,而又保护了自己。再说缺点:极其不喜欢作者对村民和原始人民的态度,骨子里的高人一等和隐隐约约的装腔作势。比村上春树还要爱拿酒装情调。作者本人对自己提到的象牙塔持批评态度,而他还不是酒喝完了鱼吃完了书读完了挥挥手,挥挥手抛下自己所谓的两条人生导师狗,再写一本书以示文学的领悟?通篇以隐士自居,后期的文字难以抑制的透露出一种悲观和矫情。一种自以为是的错觉,以为自己天人合一,悲天悯人。其实呢,大自然never gives a fuck
评分物外
评分“我问自己,能否不通过血脉,而是经由抛洒的泪水取得俄罗斯国籍。” 心声了。我也想跑去深山老林里~~~
评分2016年傅雷翻译出版奖。译者文笔精湛。
评分矫揉造作,毫无意趣。作者时不时流露出的优越感简直让人作呕,这不是现代版的瓦尔登湖,而是当代都市零余者的荒野装逼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