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S.奈保尔代表作“印度三部曲”第一部、非虚构文学典范之作】
【印度属于记忆 一个死亡的世界】
★ V.S.奈保尔将深具洞察力的叙述和不受世俗侵蚀的探索融为一体,迫使我们去发现被压抑历史的真实存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辞
★ 有一种人远离了故乡,却比故乡的任何人都更了解那里。V.S.奈保尔就是这里面最杰出的人。——《时代周刊》
★ 印度对我是个难以表述的国家,它不是我的家也不可能成为我的家,我对它却不能拒斥与漠视;我的游历不能仅仅是看风景。一下子,我离它那么近又那么远。——V.S.奈保尔
----------------
奈保尔首次踏上印度,从孟买上岸,一路经过德里、加尔各答、克什米尔,最后来到外祖父的故里。这个有着暧昧身份的异乡人与过客,见到的是无处不在的贫困丑陋,感受到的是震惊、愤怒、失落。在他一贯的嬉笑怒骂与孤傲冷漠中,后殖民情境中的印度乱象令人何等无奈,何等绝望!
一年的印度之旅,唯一的收获是:印度属于记忆,一个已经死亡的世界。
V.S.奈保尔(V. S. Naipaul):
英国著名作家。1932年生于特立尼达岛上一个印度移民家庭,1950年进入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毕业后迁居伦敦。著有《米格尔街》、《大河湾》、《自由国度》、《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抵达之谜》、“印度三部曲”、《非洲的假面剧 》等。200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2018年8月11日于伦敦病逝。
很不错的书,我前年就开始看了,这次终于看完了。需要体会。我是把尼泊尔比附着体会的。没有这层比附的话,看起来会有点累,因为作者的身份,和印度这个特殊的观察地点。他的身份,决定了他的既内又外的视角,而且当时是60年代,记住这个时间点也很有意义。比附着今日印度就有...
评分夜读奈保尔的印度三部曲,很简单的游记文学,和余秋雨的山居笔记有些类似。但是水平感觉高太多了。余秋雨的只是散文,奈保尔的游记感觉整体上浑然一体,不是那种散淡的感觉。 不仅仅在广度上具有小说的特点,奈保尔的这3部游记在深度上也远非余秋雨能够达到的。余秋雨的文章...
评分奈保尔拥有过人的文笔和洞察力,使得这本印度游记更像是一本剖析 60 年代印度文化的书籍。他特殊的身份(印度裔、英国籍的特立尼达人)带来了一种异于常人的视角,神秘的印度对他来说既新鲜又怀旧,他将那些呈现于表面的文化现象一一拨开,试图探寻这个国度的古老筋脉,并剖析...
评分 评分此书的名气很大,没有读过好像有点。。。。。。 可能是翻译的问题,有些章节我有点不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有些地方实在是前后表述有矛盾。 作为游记,作者的观察不能不说是仔细与敏锐了,但是我始终不能赞同贯穿全书的,对印度文化和印度人批评的态度。 作者给人一种高...
一本经不起推敲的...游记?只能说奈保尔眼中印度的种种不堪也是他狭隘自我的映射
评分「2019.44」读得很囫囵。总算读完了。真的很不喜欢奈保尔的自恋、优越和傲慢。但他写得又真的还不错。这版的翻译也不错。[2019.04.09]
评分【藏书阁打卡】2019.9.29-10.2 我比较喜欢这个口味,好读,又有喜欢的点可以发现。 掺杂了太多个人情感和主观意识的作品,会不自主的被带入到那个情绪里面,整个看下来,六十年前的印度也的确不招人喜欢,想到满站台裹着毯子的流浪汉和遇到客人时谄媚的表情就喜欢不起来。不知道现在的印度什么样儿,也会好奇如果用同样的笔触写那个时代的中国,又会是什么样儿。印度,殖民地的历史,让它给人“满肚子不合时宜”的感觉。 对印度还是充满好奇,也想看中印战争的历史。顺便说一句,新版的手感,字体和间距,都好喜欢。封面不喜欢我就不说了。
评分缺乏真正的同理心与观察力的作品,奈保尔令人失望。
评分奈保尔果真是个花花公子吧,长达一年的印度旅途中身边似乎有个旅伴,却在全书一直处于无足轻重的隐形状态,只见旅行辗转过程中零星语焉不详的第一人称复数“我们”,惹得人好奇这位旅伴到底是谁。看到后来终于出现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女伴”一词一笔带过,算是揭晓了性别之谜,然后就又销声匿迹了,仿佛一件被他遗弃的无关紧要的行李。2020024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