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乔治·奥威尔曾作为大英帝国的警察在缅甸生活了五年。五年后,他突然毫无预兆地返回英国递交辞呈,开始了写作生涯。而缅甸则以各种形式在他的书中出现:《缅甸岁月》《动物农庄》《一九八四》,以及他未完成的作品《吸烟室的故事》等等。
美国记者艾玛·拉金重访了奥威尔 在缅甸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曼德勒、渺弥亚、仰光、毛淡棉、杰沙… 她试图为一些问题寻找答案:是什么样的经历促使奥威尔放弃了殖民地生活,转而从事写作?又是什么让缅甸这个地方变得如此贫穷和悲惨?拉金复原了奥威尔这段几乎被所有研究者忽略的生活经历,并写出了奥威尔对今日缅甸的精神影响。与此同时,她带着奥威尔的清醒和观察力,刻画了在殖民幽灵与独裁统治的交缠下,缅甸日常生活的矛盾与荒诞,以及人们的恐惧与希望。
艾玛·拉金 Emma Larkin,美国记者,在亚洲出生和成长,后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学习缅甸语。她以曼谷为基地,对亚洲进行广泛报道,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访问缅甸。
译者 王晓渔,文化学者,现供职于同济大学。
这个故事很流行:缅甸有这么一个传说:有一条恶龙,每年要求村庄献祭一个处女,每年这个村庄都会有一个少年英雄去与恶龙搏斗,但无人生还。又一个英雄出发时,有人悄悄尾随。龙穴铺满金银财宝,英雄用剑刺死恶龙,然后坐在尸身上,看着闪烁的珠宝,慢慢地长出鳞片、尾巴和触角...
评分 评分本书作者艾玛·拉金,于2011年前用了多年时间走遍了乔治·奥威尔当年在缅甸曾经驻足过的地方,她甚至寻到了一些帝国时代的故人,通过他们回忆起当年这位帝国治下警察,曾在缅甸生活的吉光片羽;然而物是人非,当年缅甸还有着大英帝国的影子:英式俱乐部,网球场,能吃到西餐的...
评分高中的时候,因为模联的缘故在了解人权问题时关注过缅甸的历史。那时适逢昂山素季去领取她三十年前获得的诺贝尔和平奖。当事也曾看过这部关于她的传记电影《The Lady》,对于她被缅甸军政府被软禁十余年但在其间仍不遗余力为缅甸人权发声印象深刻。还记得她在诺奖颁奖时主题为...
评分美国记者艾玛·拉金在缅甸寻访了奥威尔的生活轨迹,后者是一位英帝国时期缅甸殖民地的警察,但随后做出决定,离开了这种代表帝国权力的殖民者工作并令人费解的选择成为一名作家。再之后的故事想必世人皆知。奥威尔写出了《动物农场》和《1984》两部杰出的反极权和乌托邦的著作...
书写既深又浅,很纠结。顶多是热爱文学的外国人写的游记。
评分文艺作品中,隐喻和象征的出现某种程度上是基于严格审查之下被迫出现的修辞,为躲避审查,含沙射影指桑骂槐是一种方式,所以此时寓言/动画片就成了最好的体裁。
评分怀着悲愤的心情读完。一个物产丰富的国家,在极权主义统治下生生变成了“人间炼狱”:大量政治犯,严酷的审查制度,无孔不入的“信息员”,一个“拥有几千万人质的国家”。“英国人可能吸干了我们的血,可这些缅甸将军榨干了我们的骨头。”——一个人的内心该多么冷血,才会极力否认社会进步的可能性。
评分17年第一本五星,拉金的缅甸作品堪比奥威尔原作缅甸岁月,在某些非虚构方面超越了何伟的三部曲,书中两条线索一直缠绕,一条奥威尔的追寻(1984和动物庄园的缅甸寻根),一条昂山素季的现代政治解读,而书中的缅甸闷热潮湿的异域风格描述优美到奈保尔都做不到,期待三辉再出作者另一本缅甸作品
评分墙裂推荐,这是我今年看过的最舒服的一本书,讲的问题很复杂,但语言很流畅,译者也不错,内容大概就是:公务员奥威尔为什么会离开体制内,晚上有空我要写书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