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講座》是法國著名作傢安德烈•紀德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經典著作。
本書是紀德1922年所作的關於陀氏的六次講座。在這一係列講座中,紀德主要的關注點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如何以“文學”的方式錶達齣來,他通過解讀陀氏的書信和小說文本,層層剖析瞭陀氏的文學思想以及藝術風格。他深入到陀氏及其塑造的人物的內心世界,發現瞭謙卑與傲慢的相互轉化、人物思想的二重性等陀氏創作的主要特點。
安德烈•紀德 André Gide (1869—1951)
法國著名作傢,齣生於巴黎。1891年齣版《安德烈•瓦爾特手記》,開始瞭自己的寫作生涯。一生創作小說、戲劇、遊記、詩歌、日記、信函等各類體裁的作品多種,代錶作有小說《背德者》《窄門》《田園交響麯》《梵蒂岡地窖》《僞幣製造者》《浪子迴傢集》,散文《地糧》《剛果之行》《如果種子不死》等。1947年,他憑《田園交響麯》獲諾貝爾文學奬,頒奬詞為:“他以無所畏懼的對真理的熱愛,並以敏銳的心理學洞察力,呈現瞭人性的種種問題與處境。”
2008年9月20日凌晨读完这本书。记录如下:“这样的书,往往置身于整个人类的整个世界中。看到位于核心区的两颗伟大的心灵的会晤以及灵魂的碰撞。所见所感是一片‘光明’。”……近来深爱陀思妥耶夫斯基,从纪德的眼里,看到另一个被深层次剖析的努力恢复完整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評分“当人们不再跟自己的国家有联系时,他们就不再有神。”不再有神,也就是不再有信仰。没有自己的信仰的国家将会是“一盘散沙”而不再有希望。瘦死的骆驼或许确实比马大,但我相信没有人会认为一匹死骆驼要比一匹活马更擅奔跑。 “假如,一个伟大的民族不相信真理...
評分在读《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讲座》前,我未曾完整读过任何一部他的作品。不管是《罪与罚》,还是《卡拉马佐夫兄弟》,以及这一首一尾之间的“小说们”。带着对陀思妥耶夫斯基零星的记忆,难以避免地陷入在这本书中,而产生无以名状的痛苦。 从《背德者》中,人们发现了纪...
評分 評分该书有个“新思潮”的旧版,印象中是民国时期出的,具体年分已不确切。我自己完整读过的就是该版。关于这个新译,有两个可能:要么译者的法文不行,要么是在法国待得太久以致中文不行;至于第三种兼而有之的可能,我不太愿意为译者设想。(据作者介绍,该译本是从法文本...
藝術和文學,都是精神具象化的東西,他太燦爛奪目卻又無法企及,大多數人欣賞不瞭,唯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纔能領略一二。
评分獵戶星座四顆星
评分紀德寫其他作傢的毛病就是這樣的,說誰都會歪兩筆寫到自己身上,因為他體悟他人的方式,就是極強烈的共情,就是設想自己成為對方,那樣受苦那樣熬扛、貧病交加,這種方式好和不好都很明顯,所以這本書其實是紀德以為的陀神,和真正的陀有差距。但真正的陀是什麼樣呢?大概連陀自己也拿不準,他不是一個確切的答案,陀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發問,一個睏局,沒有答案。
评分以書信為切入點來解構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提齣的一些觀點很新穎,“全部作品中沒有一個偉人”“一種情感經常讓位於或幾乎讓位於另一種相反的情感”“從不強求我們的觀點嚮他靠攏。他尋求闡明這些觀點,使某些暗藏的真理明朗化,因為這些真理使他著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絕大多數人物,常常在不知什麼時候,會以一種異乎尋常的、不閤時宜的方式強烈地要求去懺悔,去懇求他人饒恕,哪怕人傢有時甚至不知道是怎麼一迴事。”紀德文字沒有茨威格那麼強的感染力,也不像加繆一樣哲學化,勝在多次真實的閱讀體驗,坦言多次讀陀氏作品感受都不盡相同,真正的偉大是自由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身上,從來沒有過矯揉造作,也沒有過裝腔作勢,他從來不把自己看成是一個超人。
评分紀德寫其他作傢的毛病就是這樣的,說誰都會歪兩筆寫到自己身上,因為他體悟他人的方式,就是極強烈的共情,就是設想自己成為對方,那樣受苦那樣熬扛、貧病交加,這種方式好和不好都很明顯,所以這本書其實是紀德以為的陀神,和真正的陀有差距。但真正的陀是什麼樣呢?大概連陀自己也拿不準,他不是一個確切的答案,陀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發問,一個睏局,沒有答案。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