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所著的《纪实与虚构》运用交叉的形式轮番叙述这两个虚构世界。“我虚构我的历史,将此视作我的纵向关系,这是一种生命性质的关系,是一个浩瀚的工程。我骤然间来到跃马横戈的古代漠北,英雄气十足。为使血缘祭奠至我,我小心翼翼又大胆妄地越朝越代,九死一生。我还虚构我的社会,将此视作我的横向关系,这则是一种人生性质的关系,也是个伤脑筋的工程。《纪实与虚构》中我还是采取这城市教给我的归纳方式,将社会关系归为几种。这关系有时很不好分,它错综复杂,盘根交节。我希望这两类关系放在一起有一种美丽的形式,后来我设计那纵向的关系如一棵一树,那横向的关系如周转的水波,一圈一圈荡漾开来。这是一幅田园风景。”
王安忆,当代作家。原籍福建省同安县,1954年生于南京,1955年随母移居上海。1976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
著有《雨,沙沙沙》、《流逝》、《小鲍庄》、《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神圣祭坛》、《叔叔的故事》、《六九届初中生》、《黄河故道人》、《流水十三章》、《米尼》、《纪实与虚构》、《长恨歌》、《富萍》、《遍地枭雄》等数百万字的小说,以及散文、论文等作品
如果可以,我也想写下这样一部书,按照我的生命轨迹,追寻到我的前辈,我的祖先,用这样的方式祭奠他们的灵魂,寻找到那创造了我的一脉血缘,了解这一脉人的生平,让我感受到我来到这个世界是个必然,冥冥之中并不孤单。
评分“纪实与虚构”这个题目如作者在跋中所述,其本身就包含了极大的寓意性,不仅故事是纪实与虚构交杂的,真实的人生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虚构的意味,而这虚构主要是来自于孤独。 作者的孤独促使她与自身对话,以文字游戏填充各种空虚,她在写作中思考,也在写作中追寻,于是她的视...
评分我看的是简体中文版的,还是在高中的时候。那个年代看的许多书都记忆模糊了,唯独这本念念不忘。人们都说过往的春天不可复原,也许这本书是给复原找一个理由。 坦白说,我最喜欢的是其中纪实的章节,大概是奇数章,其中的大段的自述就像是写进了人的心里,很多段落,看过一遍,...
评分一部没有对白,靠虚构支撑纪实,靠虚构覆盖虚构的长篇。 架构的野心如此明显。 寻找到的祖先足迹渐渐隐去, 反而一个女性的声音从中凸显。
评分小学看过道德与法治栏目的纪录片,节目组帮一个女作家寻家,也不算寻,但是她从没回过乡。很快找到表哥,昏暗的灯光下,那个喝醉的男人坐在沙发上半闭着眼说,什么?道德与法治,就是今天你把他杀了,明天他把我杀了的那个~第二天他们来到旧时小学,好像是红星小学。有一棵被...
意图宏大的精神史诗,和张承志的《心灵史》很像;另一方面写得真是太啰嗦
评分一个“孤儿”叙事,一个“不可靠叙述者”,一个“寻根者”,一个粉碎结构者。她揣测孤独人的精神片段太准确了,又有片语让你觉得她也是这样,又让你觉得她不是这样。在猜测这是“虚构”还是“纪实”的反复之中,又觉得她温柔安慰你,又觉得她撕裂你也无视你。如果说《长恨歌》写得用力,那这篇小说该是情吐得太松了吧?
评分洋洋洒洒的文字里时常碰到些触动心弦的句子,像坐在驶过光暗之间的车厢里,遇到时,眼前便一亮,那些关于彷徨与寻找的句子。
评分去风格化的风格,波澜不惊,效果单调
评分从长恨歌开始陆陆续续读了王安忆的很多作品,喜欢天香中精致的文字,也喜欢文字中透漏出的小家碧玉的气质。但是纪实与虚构中关于祖先的描述由于太过冗长而且无聊,实在是读不下去,更喜欢读上海弄堂里那些与时代紧紧相连的家长里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