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的话——
关于真正的台湾,你又了解多少?
这是我常常问大陆朋友的问题。
我明白,对于很多大陆朋友来说,台湾往往只是一个空洞的政治概念;大多数人并不清楚,台湾自1977年以后的30多年间究竞发生了什么?台湾普通民众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
其实,台湾那30年间的社会巨变,绝不亚于改革开放之后的大陆。
1975年蒋介石逝世后,台湾局势骤然微妙;蒋经国于20世纪70年代末力排众议,强力发动台湾社会变革,直接推动了台湾的经济腾飞;接下来的几十年,李登辉、陈水扁、马英九等政治人物粉墨登场,台湾社会风起云涌,每一个最普通的台湾人,都卷入其中,日常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30多年的社会巨变,也给我和我的家人,留下了许许多多令人难忘的欢笑与泪水。
本书从我出生的1977年写起,以一个台湾平民的视角,向您细述30多年间台湾社会的大事件和小故事,与您分享那30年台湾老百姓最真实的日常生活和悲喜人生。
读完本书,您多半会感叹一声:这些年,原来大家都不容易!
关于廖信忠——
1977年,出生于被赶出联合国后“风雨飘摇”的台湾;
1984年,李登辉当选“副总统”,廖信忠上小学;
1989年,蒋经国逝世的第二年秋天,廖信忠升入国中;
1993年,组建“新党”,廖信忠进入淡江高中读书;
1998年,马英九和陈水扁竞选台北市长,廖信忠参加成功岭大专集训;
2008年,台湾大选马英九获胜,而陈水扁随后锒铛入狱,廖信忠也在上海开启了自己全新的一段人生;
2009年以来,继续为两岸间的互相理解做工作。
关于旅游我有一点想法,那就是要了解一个地方,你得花大把的时间呆在那里,走马观花是不成的。说起来我就很羡慕我的一个同学,他读博士的时候获得了一次交流机会,去台湾一年,这个时间跨度,我想是了解台湾,甚至只是了解台北的一个起码的底线了。那如果你在一个地方生...
评分在《我们台湾这些年2》的封面上,写着这样的宣传语:“讲述30年来台湾现代化进程中的大事件和小八卦”,之于我这样的读者,大抵小八卦的吸引力比大事件更为迷人。尽管开放了旅游,但源于一些历史原因与宣传,宝岛仍处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状况。与此同时,台湾的文学曲艺又格外发...
评分说起台湾,最早还得从语文书中的一首小诗开始知道台湾这个特殊的地区,那就是为人熟知的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诗,正如诗中描写的那样: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就是我对台湾最初的印象。...
评分那还是小时候,乡邻家来了位台湾回来的人。 小小山村几乎可以用得着“沸腾”来形容,只要与这位远归的人有一星半点亲缘的人都跑去看望。 这么热络,不仅是因为彼时乡村闭塞,也不仅是因为久别重逢。还因为,这个“台湾客”给每个人都发得有东西,即使是一条毛巾,也足够让人谈...
评分廖信忠寄给大陆读者的第二封“航空邮件”终于被收件人打开了。写这封信的时候,台湾还是蓝色的,等我们打开的时候,台湾已然“沉没”于绿色的海洋,或许“沉没”这个词多少表达了主流大陆民众的感慨。 《我们台湾这些年》第一部面世的时候,似乎造起了一阵“台湾热”,里面不...
虽隔两岸,但也在沿着类似的轨迹前行。
评分可能是我讀的最快的書 內容絕大部分都知道 但還是滿推薦想瞭解臺灣的人看一下 很荒謬的是 原住民為什麼只能叫臺灣少數民族 價格49.8實在是太貴了吧……
评分一不小心买了不成套的,要疯。。。
评分不知道是不是有什么特殊限制,第二部完全不像是同一个作者所写,感觉更多的只是娱乐八卦,缺少了第一本的真实客观,而且写作的出发点都让人开始产生怀疑。 一个所谓的台湾本省人,竟然能够比一个像我这样普普通通的大陆人还政治正确?想必也只是一种生活所迫吧。 这样过度的讨好,反而让人不适。 老兵的部分特别震撼,加一星。
评分个人认为Ⅱ比Ⅰ要好,Ⅰ是时间顺序展开的个人回忆录,Ⅱ则是进行了更多的梳理,谈了六个方面。其中关于蒋在时的文化教育实在荒唐到令人咋舌,而第三章“族群”给我印象最深,没想到台湾的人口构成这么复杂,闽南人,客家人,原住民(高山族),由陆来台的“眷村”住民……相互之间的冲突协调融合引人深思,尤其是“老芋仔”们的遭遇太让人心酸了。看看这本书,对了解台湾很有裨益,至少我开了不少眼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