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身体与故事社会学

性/别、身体与故事社会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黄盈盈
出品人:
页数:340
译者:
出版时间:2018-4
价格:89.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20124041
丛书系列:田野中国
图书标签:
  • 社会学
  • 性别研究
  • 黄盈盈
  • 性别
  • 文化研究
  • 身体
  • 社会学/人类学(经验)
  • 社会文化
  • 性别
  • 身体
  • 故事
  • 社会学
  • 身份
  • 权力
  • 叙事
  • 文化
  • 建构
  • 差异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Sexology与sexuality有何区别?

什么是性/别(gender/sexuality)?

Sexuality 所对应的“性”的意义内涵是什么?

中国传统语境下的身体,和西方语境下的身体有何异同?

两者又如何介入了当代中国民间身体观的构建?

带着这些问题,作者将首先从“性/别”与“身体”入手,将“身体如何记忆,性/别如何叙事”作为本书关注的核心问题。并以肯尼•普拉莫的故事社会学为基础,在一种批判的人文与社科视角下,努力在中国的变迁社会情境中搭建一个性/别与身体叙事的故事社会学分析框架。

身体与性/别的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界尚属前沿,经验研究文献尤其缺乏。黄盈盈在多年田野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对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的反思与思考,深入探讨了当代中国社会中的身体问题,特别是女性以及多元性别的身体。

在本书中,我们将看到几类群体的性与身体故事,分别是城市白领女性、乳腺癌患者、女性艾滋病感染者、加拿大中国移民、变性人等。这些故事,从不同的面向具体地探讨了“中国式”的身体问题,促进身体、性及多元性别领域本土学术语境的形成,以及相关学科在中国的建设与发展。

作者简介

黄盈盈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性、身体、艾 滋 病、定性研究方法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目录信息

导论 性/别、身体与故事社会学
一 “性”与“性/别”的概念创造及扬弃
二 日常生活中的情欲身体
三 讲述性故事
四 本书的性/别与身体故事
第一章 经血与性感
一 月经叙事
二 性感身体
第二章 带着HIV生活
一 “挖故事”的尴尬
二 带着HIV生活:木木与李纷的择偶故事
三 日常生活的制约
第三章 从“疾病”到“残缺”的乳腺癌叙事
一 打开话茬,收集故事
二 可见“CA”细胞:烙上了“乳腺癌”标记的身体
三 掉发与假发:“残缺”的身体形象的浮现与应对
四 切乳与义乳:女性身体形象的破损与重塑
五 乳房缺失的女性身体:亲密关系的挑战与经营
六 嵌入社会的“残缺”身体:自我及社会身份的危机与管理
七 两套叙事的交叉及“残缺”框架的意义
第四章 跨越国界的身体与性/别
一 跨国视野下的性/别思考
二 寻找移民,挑选故事
三 身体与性/别的中西方叙述
四 迈向更为日常的“跨国性”:移民故事的扩展思考
第五章 一位让访谈者抓狂的变性人
一 “老师,我想换主题”: 初学者碰到了强势的被访者
二 听文姐讲故事
三 个案的扩展及“自主”的条件
第六章 无处安放的情欲身体
第七章 会议的性政治
一 2007年之前的性话语:讨论的起点与补充
二 对话生态的复杂化
三 学术、政治、经济三方夹击下的性/别研究与运动
四 2007~2017年中国性研究国际研讨会:一个案例
五 新生态下的困境与思考
结语 身体如何记忆,性/别如何叙事?——方法学的讨论
一 “不可说”与“记忆的微光”
二 “我要讲”与叙事套路
三 再论“真”与“假”:迈向更为积极的身体与性/别叙事
附录一 呈现与感受:转向日常生活中的女性身体
一 注意“身体”:问题的理论背景
二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三 身材、健康和气色:女性身体的三种自我镜像
四 生命历程、亲密关系、流行话语:身体构建的情境因素
五 身体的主体构建与日常生活的特点:概括与讨论
附录二 中国性研究国际研讨会(2007~2017年)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标题有点奇怪,我慢慢解释。 我是一个在性认知方面比较早熟和开放的人(这里的性不仅是指性行为、生殖或者性别),这主要归因于我那位对“文学名著”盲目崇拜、毫不设防的母亲。早早地、大量地接触文学,没能让我变成一个牛逼的写作者,但这么多年回头看,文学所建构的复杂(性...  

评分

人大性社会学研究所的学人挺让人敬佩的。之前关注到他们是因为潘绥铭的那本《我在现场》,被老先生辟透的语言,平等的视角所打动,在我眼中,这是真正的人类学家的眼光,打破成见,客观超脱却不乏人文温度。他的学生黄盈盈的这本书同样如此,话里话外都流露出朴实而诚恳的气息...  

评分

#1 她对于「语言」情境化与历史化的使用的强调、对「主体」的界定与认知,其实清晰地表达出了我自己平时在看很多研究时模模糊糊感到的一些不恰当或不严谨的地方。指出问题或许很容易,所以我同时也特别钦佩她用这样的原则来要求自己,也因此会更信任她的研究。 很多表述会让我...

评分

标题有点奇怪,我慢慢解释。 我是一个在性认知方面比较早熟和开放的人(这里的性不仅是指性行为、生殖或者性别),这主要归因于我那位对“文学名著”盲目崇拜、毫不设防的母亲。早早地、大量地接触文学,没能让我变成一个牛逼的写作者,但这么多年回头看,文学所建构的复杂(性...  

评分

#1 她对于「语言」情境化与历史化的使用的强调、对「主体」的界定与认知,其实清晰地表达出了我自己平时在看很多研究时模模糊糊感到的一些不恰当或不严谨的地方。指出问题或许很容易,所以我同时也特别钦佩她用这样的原则来要求自己,也因此会更信任她的研究。 很多表述会让我...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故事书读的,人类学不等于没理论:)

评分

斯皮瓦克说,“底层无法发声,一旦发声,便已不是底层”。本书算是社会学对该命题的一种回应。黄盈盈无意纠结于玄学辩论,也承认学界无法代替底层发声——这就要求研究者警惕道德、知识、理性上的致命自负。黄所强调的,是“无法发声”的论断造成许多研究对底层的努力与欢喜视而不见,结果与所批判的压迫性体制合谋,彻底抹杀底层的能动性。她的故事社会学的目的,正在于提供另类的叙事(并非底层的叙事,却也不同于主流的叙事),从而解构主流的叙事。奇怪的一点,虽然名为《性/别、身体与故事社会学》,但几乎所有篇目都只聚焦女性——男人没有性/别、身体和故事?抑或男性的东西都太过正典而无需研究?(只有男人才是真正的人。)再如,因为隔壁桌有男客人,影响了饭店(女女)学术谈话的质量之类细节,似乎强化了两性间、性权与女权间的对立。

评分

斯皮瓦克说,“底层无法发声,一旦发声,便已不是底层”。本书算是社会学对该命题的一种回应。黄盈盈无意纠结于玄学辩论,也承认学界无法代替底层发声——这就要求研究者警惕道德、知识、理性上的致命自负。黄所强调的,是“无法发声”的论断造成许多研究对底层的努力与欢喜视而不见,结果与所批判的压迫性体制合谋,彻底抹杀底层的能动性。她的故事社会学的目的,正在于提供另类的叙事(并非底层的叙事,却也不同于主流的叙事),从而解构主流的叙事。奇怪的一点,虽然名为《性/别、身体与故事社会学》,但几乎所有篇目都只聚焦女性——男人没有性/别、身体和故事?抑或男性的东西都太过正典而无需研究?(只有男人才是真正的人。)再如,因为隔壁桌有男客人,影响了饭店(女女)学术谈话的质量之类细节,似乎强化了两性间、性权与女权间的对立。

评分

人大性社会学研究所新一代掌门人黄盈盈老师的新著,相对于她前一本书《我在现场》的纯粹田野调查笔记形式,这本书将乳腺癌患者、艾滋病感染者、加拿大中国移民、变性人等几类群体的性与身体故事,跟“身体如何记忆,性/别如何叙事”这一核心学术命题紧密结合在一起,与身体社会学、性别社会学的各类理论与过往研究展开对话。由于在身体和性别研究领域,国内本土的原创经验研究文献非常匮乏,因此这本书的问世,无论是对于丰富学科短板,还是对于强化这一重要议题的设置来说,都具有比较独特的意义。

评分

高高举起,轻轻落下。首先必须尊重人大各位研究者的田野调查与艰辛访谈,但缺少历史性、政治性分析的纯社会学研究只能沦为空泛的现象描述甚至是二流的非虚构写作。作者虽然也言明了这一点,却还是未能克服,十分遗憾,加之当代网络力量、LGBT运动对其中各种议题的涵化,“性”之魅似乎已脱离了本书中的语境,这更值得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