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德华·威尔逊,他是当今世界美国蚂蚁研究翘楚,“社会生物学”理论之父,被誉为“达尔文之后博物学家的绝响”。在他的自传中,威尔逊用优雅风趣的文笔,将他跌宕曲折的人生经历,与科学家成长之路娓娓道来:他在大自然冒险中度过了孤独童年,天生对自然充满好奇心与亲近感;青年时代确定研究蚂蚁物种作为学术方向,首先要克服经济拮据的困境;与生物学同人一道探访西印度群岛,将岛屿上蚂蚁的生态分布尽数掌握;在哈佛教学期间,为进化生物学而与主流的分子生物学巨星们分庭抗礼……
在威尔逊的人生故事中,他冒险奋进、不畏风雨、热情达观,始终保持对科学的崇敬,和地球所有生命的深沉关怀。他也带我们畅游缤纷的自然世界,教给我们观察生物的知识、技巧和趣味,繁忙的家蚁、凶猛的毒蛇、斑斓的热带飞鸟,都与威尔逊有着亲密互动。
书中不仅有对生态美景的动人描摹,也有和学术群星的交流。从DNA之父、著名分子生物学家詹姆斯·沃森,到杰出古生物学家古尔德,再到人类学之母玛格丽特·米德、科普作家理查德·道金斯,20世纪各领域科学家纷纷登场,威尔逊用调侃的笔调,回忆恩师挚友和学术劲敌,把学术八卦一网打尽。
这是一位终其一生探索自然的博物学家,将毕生经验献给有志于学的青年读者。他将带你见识科学的信仰和大自然的神圣殿堂。
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O. Wilson)
1929年出生于美国亚拉巴马州,成长于当地小镇莫比尔。
他在一次钓鱼的事故中失去了右眼的视力,但健全的左眼更让他专注于细小事物。
1947年进入阿拉巴马大学生物学系,专攻昆虫学。
后转入哈佛,探访西太平洋群岛等地,掌握完整的蚂蚁生态分布图谱。
他以杰出的科学成就,引发了20世纪生物学的数次革命:
他与麦克阿瑟共同提出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奠定现代物种保护的理论基础;
创建“社会生物学”这一新学科,让美国生物学界和普通大众为之震动;
“生物多样性”概念由他倡导,成为影响全球的环保理念。
威尔逊退休后致力于人文科学写作,从科学中寻找哲学写作的养料。
《自然》杂志评价他“既是世界的科学家,也是伟大的写作者”,他的《蚂蚁》和《论人性》曾两度获普利策奖。
人在成年之后,就早已遗忘了 青少年的心情多么容易坠落于郁闷的深渊 他们老师低估心智中白日梦和无目的的闲逛之际 所获得的成长空间 威尔逊对于童年往事的记忆犹新 娓娓道来 美好的童年就仿佛像画卷般展现在大家面前
评分已刊于《新京报 书评周刊》 很多人在童年都会说要当一名科学家,但只有极少数真的做到了,威尔逊就是其中之一。就像一种天命吧,威尔逊在童年时成为了一名小博物学家,终其一生,历经生物学领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到如今已经90多岁的他仍然是一名博物学家,直到今年还在撰述...
评分成为一名博物学家,一度是我的一个梦想,虽然我可能很大程度上没有搞清楚博物学家的含义,我只是希望自己可以去田野中发现自己喜欢的花花草草,把他们移植到人类生活的环境中,为人类带来美。 事实上这个动机是足矣支持我成为一名博物学家的,只可以我命运...
评分因为本书文字的优美简单,这本书已经进入尾声了。预计本周2之前可以读完,开始一本新书。ps:我昨天开始读今天中午读完了新垣平博士的《剑桥倚天屠龙史》。今日北京遭遇豪雨,我又没什么好电影看,正好有时间读书。 本书第14章 佛罗里达珊瑚群岛实验 自236页...
评分作者的文笔很好,读起来如同品茶,并没有强烈的刺激,但值得回味。 个人感受 童年的经历会对一个人产生很长远的影响--比如一只眼睛失去了视力,限制了后面的选择; 做科研需要有植入信念的热爱,才能长期坚持下去; 伟大的历史问题并没有解决,它们仅是被人遗忘了; 生态环境的...
他如何成为一名博物学家、进化生物学家?恐怕还是老话:好奇加上喜欢思考。除不少带有诗意的经历外,其中提到的与詹姆斯·沃森的纠葛,进化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斗争”(寻找学科的合法性),以及社会生物学引发的争论,也是很大的亮点。
评分后面好多笔墨写他们生物系不同派别的斗争????,心好累…
评分两次普利策奖,岛屿生物地理学,社会生物学,生物多样性,似乎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能找到自己的方向,希望已经90岁的爱德华爷爷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评分总体可以用迷人一词来形容这本书,一是因为作者传奇的博物人生经历,二是因为生物多样性本身之迷人。作者引人入胜的叙述方式和那些真实的冒险体验都让你有一种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正如作者自己所述,他是一位优秀的写作者,这本传记可为佐证。但与此同时,更让人更兴趣的是作者在学术上的成就,在书中也有完整呈现,从分类学、生物地理学、进化理论、生态学到社会生物学,作者实现了他所谓的知识的大融合,而他反复说着自己是一位“整合”高手。书中他对于合作者不吝赞美,对竞争对手(分子生物学家以及反对社会生物学的人)也能做到客观评价,体现了一位学者应有的风度。由作者个人经历也可勾勒出整个生物学学科发展脉络,这是一本无论如何都值得一读的好书。
评分一名伟大的博物学家的成长史,热爱什么,坚持什么!也聊了一些哈佛大学的“规矩”,不到其他学校来抢人都不轻易给人转正。不少划时代的科学家都有在里面提到,而且和作者有交集,果然优秀的人圈子也是很优秀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