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勒当代中国文化地形图,冲破文化镜城的种种幻象。著名文化研究学者、电影学者戴锦华教授经典代表作。
20世纪90年代,大众文化无疑成了中国文化舞台上的主角。在流光溢彩、盛世繁华的表象下,是远为深刻的隐形书写。凸显这隐形字样,在新的坐标中勾勒一幅当代文化的地形图,并拒绝陷落于90年代的文化镜城之中,是一个文化研究者的必然选择。本书对盛行于90年代的各种文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对于今天的读者了解新时期中国文化的源头与流脉,具有重要的指证意义。
戴锦华,北京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教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11年,自1993年任教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从事电影、大众传媒与性别研究。中文专著《雾中风景》《电影批评》《隐形书写》《昨日之岛》《性别中国》等。
读了戴锦华女士《挪用与遮蔽》一文,深有感触。 89年之后,经济浪潮不可一世地席卷而来,娱乐大众化欣欣向荣势不可挡,传统意识落花流水体无完肤,所有的神圣都被颠覆,崇高都被打败,正统都被调侃,曾经大一统的社会形态迅速地分崩离析灰飞烟灭。 是的,眼下是一个滑稽的时代...
评分读了戴锦华女士《挪用与遮蔽》一文,深有感触。 89年之后,经济浪潮不可一世地席卷而来,娱乐大众化欣欣向荣势不可挡,传统意识落花流水体无完肤,所有的神圣都被颠覆,崇高都被打败,正统都被调侃,曾经大一统的社会形态迅速地分崩离析灰飞烟灭。 是的,眼下是一个滑稽的时代...
评分透过一个文本的解读可以看见一个完整的历史,实际上,形成一种完整的历史风貌是非常难的,即使学者也是这样,九十年代是知识分子的理想崩解的年代,这不是对知识分子的否定和压抑的开端,也不是终局,它只是一个中间环节罢了,且不要说戴锦华陷入知识分子主义的窠臼,它无非是...
评分绪论 理论旅行: 英国伯明翰学派,对工人阶级文化的再发现——美国跨学科准学科的文化研究、多元文化论、后殖民理论及表意实践与公共关系的讨论及族裔研究、性别研究—— 中国亚太地区的文化研究实践 农民工沉默的大多数:对他们的报道从阶级压迫的事实代之以民族叙述(外国佬...
评分《隐形书写》是戴锦华90年代末写的文化回顾与文艺综述,既有材料的堆叠与呈现,亦有批判性的省思,更有提纲挈领的时代研判甚至未来预测。更多的,也是下一个展览的打底书籍,将以此为基。 90年代的中国,是大众文化出现的时期;换言之,今天的眼花缭乱皆能溯源到彼时。在戴锦华...
刷新了很多认知,似乎对八九十年的文化现象有了些了解,文化研究的批判姿态很酷,被打脸多次,很多文青(包括自己)潜在的优越感和小资情结都是一种被操控而不自由的表现啊。文章承载量大,但词语繁复了些,几个关键词反复提,不同方式重提,但无论如何有这样的书很好很好。 跑回来打五星。2019.1.6
评分戴爷操作概念的功力往往容易让读者晕头转向并误以为这是问题的全貌,但反过来读她写的东西,最大的一个收获就是学会对她的行文说不,认清迷人的论述并不可能一览无余,但却能提供足够多样的切入点
评分读此书需要对大众文化理论有所了解,尤其是需要知道文化研究究竟是在研究什么。在此基础上,此书对90年代错综复杂的文化现象之全景式描述以及分析,颇具启发性。但有点不好是戴锦华非常喜欢将很多生僻甚至是古怪(有可能是生造的)的专业术语夹杂在明明没什么必要的长句中,增加了理解难度。
评分较旧版,增加了第十章。与其说第十章是在老版出版近20年后对本书所勾勒的90年代(以及其相连的80年代和滥觞的60年代)的回望和再观察,不如说是戴老师在当下对文化研究及其立场和走向的再度思考和书写。如戴老师在课上所言,文化研究(者)在乌鸦嘴和女巫的身份间的无穷摇摆或许永不“遭人待见”。但最终,或许只有“唯不安者得安宁”,这份安宁来自解码的快意、破解魔障的得意以及对现实无尽关照的情意。
评分较旧版,增加了第十章。与其说第十章是在老版出版近20年后对本书所勾勒的90年代(以及其相连的80年代和滥觞的60年代)的回望和再观察,不如说是戴老师在当下对文化研究及其立场和走向的再度思考和书写。如戴老师在课上所言,文化研究(者)在乌鸦嘴和女巫的身份间的无穷摇摆或许永不“遭人待见”。但最终,或许只有“唯不安者得安宁”,这份安宁来自解码的快意、破解魔障的得意以及对现实无尽关照的情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