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书写

隐形书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戴锦华
出品人:
页数:304
译者:
出版时间:2018-6-29
价格:69.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301292044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文化研究
  • 戴锦华
  • 文化
  • 思想史
  • 中国
  • 电影
  • 艺术史
  • 近代史
  • 隐喻
  • 心理
  • 悬疑
  • 人性
  • 叙事
  • 社会
  • 意识
  • 边缘
  • 真实
  • 虚构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勾勒当代中国文化地形图,冲破文化镜城的种种幻象。著名文化研究学者、电影学者戴锦华教授经典代表作。

20世纪90年代,大众文化无疑成了中国文化舞台上的主角。在流光溢彩、盛世繁华的表象下,是远为深刻的隐形书写。凸显这隐形字样,在新的坐标中勾勒一幅当代文化的地形图,并拒绝陷落于90年代的文化镜城之中,是一个文化研究者的必然选择。本书对盛行于90年代的各种文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对于今天的读者了解新时期中国文化的源头与流脉,具有重要的指证意义。

作者简介

戴锦华,北京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教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11年,自1993年任教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从事电影、大众传媒与性别研究。中文专著《雾中风景》《电影批评》《隐形书写》《昨日之岛》《性别中国》等。

目录信息

写在前面
绪论
文化地形图及其他
第一章 镜城突围
第二章 消费记忆与突围表演
第三章 救赎与消费
第四章 想象的怀旧
第五章 雾中风景
第六章 镜象回廊中的民族身份
第七章 全球景观与民族表象背后
第八章 现场、戏仿与镜中风景
第九章 隐形书写
第十章 坐标·雾障与文化研究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读了戴锦华女士《挪用与遮蔽》一文,深有感触。 89年之后,经济浪潮不可一世地席卷而来,娱乐大众化欣欣向荣势不可挡,传统意识落花流水体无完肤,所有的神圣都被颠覆,崇高都被打败,正统都被调侃,曾经大一统的社会形态迅速地分崩离析灰飞烟灭。 是的,眼下是一个滑稽的时代...  

评分

当胡同、大院、街区的意象渐行渐远,逐渐模糊成公寓房的墙壁上,一副陌生的风景,“知识分子群体大多在话语的禁忌与失效(其知识谱系相对于现实的失效)之间辗转”,“关于‘进步’的信念支撑与对于‘现代化’乌托邦的冲动,使中国知识分子无法亦不愿反身去推动...  

评分

读了戴锦华女士《挪用与遮蔽》一文,深有感触。 89年之后,经济浪潮不可一世地席卷而来,娱乐大众化欣欣向荣势不可挡,传统意识落花流水体无完肤,所有的神圣都被颠覆,崇高都被打败,正统都被调侃,曾经大一统的社会形态迅速地分崩离析灰飞烟灭。 是的,眼下是一个滑稽的时代...  

评分

《隐形书写》是戴锦华90年代末写的文化回顾与文艺综述,既有材料的堆叠与呈现,亦有批判性的省思,更有提纲挈领的时代研判甚至未来预测。更多的,也是下一个展览的打底书籍,将以此为基。 90年代的中国,是大众文化出现的时期;换言之,今天的眼花缭乱皆能溯源到彼时。在戴锦华...  

评分

透过一个文本的解读可以看见一个完整的历史,实际上,形成一种完整的历史风貌是非常难的,即使学者也是这样,九十年代是知识分子的理想崩解的年代,这不是对知识分子的否定和压抑的开端,也不是终局,它只是一个中间环节罢了,且不要说戴锦华陷入知识分子主义的窠臼,它无非是...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的妈,戴锦华和程巍比差太远了吧,太曲折了 绪论挺好,但作为文化研究的一个要义,戴并不懂经济,所以只能用反复用“镜城”“复杂”这种词来和稀泥,而看不到其内在逻辑 谁能把吴晓波和戴锦华结合一下啊

评分

前评被删除了。现今的状况让人更怀念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权力还未如此绝对,还有些缝隙可供人呼吸。

评分

较旧版,增加了第十章。与其说第十章是在老版出版近20年后对本书所勾勒的90年代(以及其相连的80年代和滥觞的60年代)的回望和再观察,不如说是戴老师在当下对文化研究及其立场和走向的再度思考和书写。如戴老师在课上所言,文化研究(者)在乌鸦嘴和女巫的身份间的无穷摇摆或许永不“遭人待见”。但最终,或许只有“唯不安者得安宁”,这份安宁来自解码的快意、破解魔障的得意以及对现实无尽关照的情意。

评分

我的妈,戴锦华和程巍比差太远了吧,太曲折了 绪论挺好,但作为文化研究的一个要义,戴并不懂经济,所以只能用反复用“镜城”“复杂”这种词来和稀泥,而看不到其内在逻辑 谁能把吴晓波和戴锦华结合一下啊

评分

大概是因为这是戴爷成书较早的一本著作,所以在阅读过程中虽然仍惊讶于其对理论操练的信手拈来,但在重复的理论术语(以镜城、幻影最为频繁)背后也能见出彼时的稚嫩(远不如后期著作对语言风格的高度打磨,虽然依旧繁复缠绕)。但正如书中所言:“这样一份尝试勾勒文化地形图的努力,或许同样是一种虚妄,至少是一种自不量力。但是,于我,这是一份别无选择。” 这样一份关于90年代大众文化的书写尝试和努力依然是勇气可嘉的,许多观点依然犀利:① 大众文化如何落地中国:“大众”一词在中国的历史“正义性”,名为大众实为小众的大众文化。② 对于共用空间的提法,此间权力关系如何以不自觉的方式自觉地共谋;③ 媒介和资本成为新的权力;④ 年代断裂法复现的意义;⑤ 知识分子所呼唤的东西最终消灭了知识分子;⑥ “无名”的阶级现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