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勒当代中国文化地形图,冲破文化镜城的种种幻象。著名文化研究学者、电影学者戴锦华教授经典代表作。
20世纪90年代,大众文化无疑成了中国文化舞台上的主角。在流光溢彩、盛世繁华的表象下,是远为深刻的隐形书写。凸显这隐形字样,在新的坐标中勾勒一幅当代文化的地形图,并拒绝陷落于90年代的文化镜城之中,是一个文化研究者的必然选择。本书对盛行于90年代的各种文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对于今天的读者了解新时期中国文化的源头与流脉,具有重要的指证意义。
戴锦华,北京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教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11年,自1993年任教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从事电影、大众传媒与性别研究。中文专著《雾中风景》《电影批评》《隐形书写》《昨日之岛》《性别中国》等。
透过一个文本的解读可以看见一个完整的历史,实际上,形成一种完整的历史风貌是非常难的,即使学者也是这样,九十年代是知识分子的理想崩解的年代,这不是对知识分子的否定和压抑的开端,也不是终局,它只是一个中间环节罢了,且不要说戴锦华陷入知识分子主义的窠臼,它无非是...
评分如果说戴老师不用“如果说...那么...”这个句式造句,那么这篇文章还剩什么?哈哈哈哈哈哈! 这是一本关于九十年代文化现象研究与批判的书 ,作者以“文化镜像”命名九十年代纷繁复杂的乱像。以知识分子、官方和大众三者之间的角力互动为主线,并深挖三者背后的推动力:知识分...
评分绪论 理论旅行: 英国伯明翰学派,对工人阶级文化的再发现——美国跨学科准学科的文化研究、多元文化论、后殖民理论及表意实践与公共关系的讨论及族裔研究、性别研究—— 中国亚太地区的文化研究实践 农民工沉默的大多数:对他们的报道从阶级压迫的事实代之以民族叙述(外国佬...
评分《隐形书写》是戴锦华90年代末写的文化回顾与文艺综述,既有材料的堆叠与呈现,亦有批判性的省思,更有提纲挈领的时代研判甚至未来预测。更多的,也是下一个展览的打底书籍,将以此为基。 90年代的中国,是大众文化出现的时期;换言之,今天的眼花缭乱皆能溯源到彼时。在戴锦华...
评分这本书是我目前读到的书中使用““””最多的,没有参考文献,尾注也甚少。 戴老师每年比较所新生面试会问一个问题就是“大众文化到底怎么翻译?popular cultrue 还是mass cultrue?”答案就在这本书里。 毫无疑问本书是至诚之作,前言里作者就说明“文化研究”这个命名是自己...
一次在bfa图书馆看书,一个退休老先生(应该是)挨个问大家专业然后鼓励,不讨厌也不惹人烦。问到我学习情况后,叹了一口气,说“电影文化研究啊,国内现在也就小戴了”,我想了半天,才惊觉小戴应该是谁,却还是不知道那位老先生何方神圣。
评分现在看还挺尴尬的
评分廉价的回忆与情怀突然间被戴锦华的深度击垮,自认为逃脱了时代的个体,实际上并没有。大概不久后,我们将迎来它的续集,2000s—2010s的隐形书写,而1990年代,将是当代中国的系谱学。
评分优秀的学者是什么样子的呢?兼具强大的逻辑思维和敏锐的阅读初感,最后,还一定要精通自己用以表达和写作的那门语言(在此意义上真的很喜欢戴锦华王德威两位老师的文风了,阅读体验极佳)。
评分廉价的回忆与情怀突然间被戴锦华的深度击垮,自认为逃脱了时代的个体,实际上并没有。大概不久后,我们将迎来它的续集,2000s—2010s的隐形书写,而1990年代,将是当代中国的系谱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