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勒当代中国文化地形图,冲破文化镜城的种种幻象。著名文化研究学者、电影学者戴锦华教授经典代表作。
20世纪90年代,大众文化无疑成了中国文化舞台上的主角。在流光溢彩、盛世繁华的表象下,是远为深刻的隐形书写。凸显这隐形字样,在新的坐标中勾勒一幅当代文化的地形图,并拒绝陷落于90年代的文化镜城之中,是一个文化研究者的必然选择。本书对盛行于90年代的各种文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对于今天的读者了解新时期中国文化的源头与流脉,具有重要的指证意义。
戴锦华,北京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教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11年,自1993年任教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从事电影、大众传媒与性别研究。中文专著《雾中风景》《电影批评》《隐形书写》《昨日之岛》《性别中国》等。
这本书是我目前读到的书中使用““””最多的,没有参考文献,尾注也甚少。 戴老师每年比较所新生面试会问一个问题就是“大众文化到底怎么翻译?popular cultrue 还是mass cultrue?”答案就在这本书里。 毫无疑问本书是至诚之作,前言里作者就说明“文化研究”这个命名是自己...
评分如果说戴老师不用“如果说...那么...”这个句式造句,那么这篇文章还剩什么?哈哈哈哈哈哈! 这是一本关于九十年代文化现象研究与批判的书 ,作者以“文化镜像”命名九十年代纷繁复杂的乱像。以知识分子、官方和大众三者之间的角力互动为主线,并深挖三者背后的推动力:知识分...
评分《隐形书写》是戴锦华90年代末写的文化回顾与文艺综述,既有材料的堆叠与呈现,亦有批判性的省思,更有提纲挈领的时代研判甚至未来预测。更多的,也是下一个展览的打底书籍,将以此为基。 90年代的中国,是大众文化出现的时期;换言之,今天的眼花缭乱皆能溯源到彼时。在戴锦华...
评分读了戴锦华女士《挪用与遮蔽》一文,深有感触。 89年之后,经济浪潮不可一世地席卷而来,娱乐大众化欣欣向荣势不可挡,传统意识落花流水体无完肤,所有的神圣都被颠覆,崇高都被打败,正统都被调侃,曾经大一统的社会形态迅速地分崩离析灰飞烟灭。 是的,眼下是一个滑稽的时代...
评分80年代在惨痛和暴烈中轰然终结,还未回过神,90年代就在短暂沉寂后迎来“大爆发”:毛泽东热、人文精神大讨论、美国热、后现代、民族/民粹主义抬头…其中影响最大的或许就是如今已无远弗届的消费主义的奔腾而来,以及在此之上的“大众”文化的形成与霸占。 这些并置杂陈、热闹...
好奇能当戴老师的学生的人,得是读了多少书的人……
评分读此书需要对大众文化理论有所了解,尤其是需要知道文化研究究竟是在研究什么。在此基础上,此书对90年代错综复杂的文化现象之全景式描述以及分析,颇具启发性。但有点不好是戴锦华非常喜欢将很多生僻甚至是古怪(有可能是生造的)的专业术语夹杂在明明没什么必要的长句中,增加了理解难度。
评分阅读本书最大的困难度在于,以前读八九十年代回忆,就是一些文艺作品、现象的罗列,戴老师站在文化分析的角度,更多的是结合文化的思考总结与分析,我自己阅读的时候还是只能被密密麻麻的作品现象所吸引。不过能有这样一部思考90年代的书太棒了
评分我的妈,戴锦华和程巍比差太远了吧,太曲折了 绪论挺好,但作为文化研究的一个要义,戴并不懂经济,所以只能用反复用“镜城”“复杂”这种词来和稀泥,而看不到其内在逻辑 谁能把吴晓波和戴锦华结合一下啊
评分好奇能当戴老师的学生的人,得是读了多少书的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