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1923-)毕业于都灵大学文学系。曾参加反法西斯抵抗运动。处女作《通向蜘蛛巢的小路》(1947),用非英雄化的手法反映游击队的生活。五十年代问世的《我们的先人》三部曲:《分为两半的子爵》(1952)、《树上的男爵》(1957)、《不存在的骑士》(1959),既似现实中的童话,又像童话中的现实,把西方世界中人丧失自我本质的境遇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三部曲使作家获得世界声誉。随后发表的作品《宇宙谐趣》(1965)、《看不见的城市》(1972)、《如果一个冬夜,一个旅行者……》(1979),渗透对迷乱的现实的思索,颇具哲理小说的特色。卡尔维诺的《意大利童话》(1956)是他长期搜集、研究意大利各地区童话的结晶,已被译成许多国家的文字。
看不见的风景决定看得见的风景。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了好好读的书,尤其需要想象力,跟随着卡尔维诺的笔触睁开你的隐藏之眼,去观看一个个看不见的城市。这也是一本关于细节的书,当然他也不是把所有细节都说的那么清楚,而是你自己要运用他所提供的细节把其他的看不到的风景拼...
评分一直最喜欢诗歌,为着它唯美的意境,但诗歌的缺点是太短了,承载不了太多。放佛才华横溢的浪子,最好的命运就是在年轻时死去,他所有的梦想与激情最好刹那幻灭如烟火,否则的话继续下去就没什么看头了。 在我意外的,《看不见的城市》,却是一部长诗。——抱歉我没有把那些...
评分M,既然你让说说深圳,那我就说说吧,可是我又有什么可说的。深圳于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它是一片森林,我是一片叶子,也许我只是想找个隐藏自己的地方。有时深圳是一片大海,我只是浮在它上面的一个小小的浮漂物,我从来没有走向它的深处,有时你会发现我在这个城市街道上...
评分有诗的意象与几何般的严谨架构,这本书怎么多读多研究都不过分。这不是55个城市的描述,而是从55个角度来看作为一个概念的城市的55个思维图景,它常常在一个二元论的现实中提出问题,然后进行辩论和摇摆,在组合与排列中构造了这些完美的城市图像。过去与未来,现实与精神,象...
开始看来好象十分散碎,但一直读过去却慢慢汇集成一个完整的形象。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游遍世界所有的角落,但无论他去过多少城市,都一直只在一个城市里。忽必烈是知道的,因为他“看不见”。他们俩都永远在那一个看不见的城市里,一个被囚禁在看不见的城市里,通过别人的讲述和地图似乎掌握了一切,但实际却空无所有,另一个被这个看不见的城市投射到每一个地方,似乎到处走遍,其实却同样被囚禁在活动的牢笼里,很明显,他们相互成为对方静止和运动状态的替代品。我即我的生活、我的城市,对于我来说,除了我还有什么?这一本现在我认为才是卡尔维诺的最佳作品。
评分在卡尔维诺中文站看完的 这简直是我的初恋……现在买了译林版的实体书 却依然对这个版本念念不忘
评分还是译林的好。
评分89年陈实的译本,引人入胜。寓言体的形式,马可波罗向忽必烈汗讲述旅途中路过的城市。每个寓言的意义没来得及深究,就被美妙的魔咒般的语言推动着一口气读完了。到现在还没读第二遍,脑子里只是一些诗化的意象、梦幻的碎片。顺便提一句,某出版社06年的重译版,真是白瞎了那么精美的装帧。
评分@黑妞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