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中央研究院”院士、思想史大傢王汎森代錶作全新增訂,葛兆光、羅誌田特彆推薦
★在“堅如磐石的堤防上鑿洞”,發現晦暗不明的人物,傾聽多元競逐的聲音
★斷裂、跳躍、遊移、煩悶,人真的能在自己身上剋服他的時代嗎?
★學術與社會、政治之間始終不曾消失的緊張,背負 生命危機感的個體,在新與舊、傳統與現代、民族與世界之間徘徊掙紮
【內容介紹】
為什麼現實中的“禮學大傢”在日記和未刊著作中會有極端反叛的麵孔?晚清以來,麵對時代的睏局和挑戰,中國民間社會又有什麼反應?為什麼有的西方主義要反西方,有的傳統主義卻是反傳統的?曆史記憶是怎樣被壓製下去的,又是怎樣復活的?近代中國,為什麼學術會逐漸淪為闡釋現實的工具?何以知識精英會自問“我為什麼還不是一個工人”?
適逢“三韆年未有之大變局”,晚清士大夫和民國知識人的學術追求、思想世界乃至個人命運與時代劇烈碰撞,從應對“傳統學術與思想內部的危機”,到“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糾纏與徘徊”,再到建立“學術社群”的努力、學術世界主義與學術民族主義間的兩難選擇,思想與學術的係譜貫穿其間。而在原有秩序已經崩解的近代中國,任何一種思想都有機會脫穎而齣,同時也有許許多多的思潮在競爭,必須擺脫“後見之明”式的,或過度目的論式的思維,巡迴往還於“史傢的邏輯”與“事件發展的邏輯”之間,纔能發掘其間的復雜性、豐富性及內在的張力,發現晦暗不明的思想與人物,傾聽多元競逐的聲音。
【名傢推薦】
關於“近代”、“思想”與“學術”,原本那些宏大而牢固的論述,構成瞭一個強大的脈絡,既規定瞭曆史敘述的邊界,也限製著我們理解的視野。汎森兄讀書多、用心細、思考深,最善於重新探究曆史底層和發現隱沒資料,在“堅如磐石的堤防上鑿洞”(用他自己的話),也最善於巧妙地選擇“思想資源”和“概念工具”。在本書中,他不僅使原本有關近代思想與學術的論述“去脈絡化”,也總能通過特殊的資料選擇、彆緻的切入角度、清晰的文字錶述“再脈絡化”,從而可能重建一個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係譜。
——葛兆光(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與曆史係特聘教授)
本書以動態而非靜止的眼光考察世局對讀書人的睏擾以及後者的因應,使時代社會、政治與思想、學術的關聯互動得以凸顯。文字曉暢通達,辭足達其所欲言;既能關照今日西方學界思考的重大問題,又體現齣作者對晚清學術傳統內在理路的深刻把握,且所著皆“見之於行事”,並不以“空言”似的泛論齣之,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必會成為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研究的典範之作。
——羅誌田(四川大學傑齣教授)
王汎森,1958年生,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中央研究院”院士、曆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主要從事明清至中國近代的思想史、學術史等領域的研究。代錶作有《章太炎的思想》《古史辨運動的興起》《傅斯年:中國近代曆史與政治中的個體生命》《晚明清初思想十論》《近代中國的史傢與史學》《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係譜》《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中國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等。
在本书的封底上列了六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清儒拼命著述而不管现实的风气遭遇了怎样的危机和批评?”。第六个问题是:“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为什么在近代中国举步维艰?”。这两个问题对应本书主文的第一篇《方东树与汉学的衰退》和最后一篇《“主义崇拜”与中国近代学...
評分在第一编中,王汎森处理的问题是儒学与民间社会的关系问题,那么第二编则处理的是士大夫与现代政治关系的课题,与前一编不同,这部分他用的是大多数人熟悉的康有为、章太炎和刘师培等人与现代政治关系的讨论。虽然,他选择用传统与现代的辩证作为这编的主题,但是仔细考察这编...
評分我朝 立國凡六十餘年, 文治噤聲,武功乏陳, 自誇特色,人不能堪, 前無來者,後或有繼, 泯滅無算,罄竹難書, 溯其淵源,前前朝始, 徽國朱氏,地下有知, 自歎弗如,必再薨矣。 史家考古,林林總總, 殷鑒未遠,挑戰仍...
評分王汎森的第一本书,相当好看了,王汎森的思想史写法很“剑桥学派”啊,本书是王汎森的文集,大致按照可以分成清末的学术演变、近代思想传统与现代的嬗变与错位、近代学术史三个部分。可能限于篇幅原因很多地方并没有展开,但是王汎森的思路具有相当程度的启发性,从这一本开始...
關於鬍適傅斯年等知識人以及私人領域的政治化兩個問題的討論最有啓發。奇妙的是,史學著作讀的基本是錢穆-餘英時-羅誌田王汎森這一脈,隱隱約約能見識到他們之間的繼承和發展,以及共同的現實關懷。這再一次提醒,讀書可以散,但最好還是在一個脈絡裏,否則隻是碎片。
评分精讀部分。
评分因為更感興趣,我是倒過來看的。沒想到翻完後感覺比按著時間綫閱讀,綫索更清晰瞭。王是做古史辨和傅斯年起傢的,所以明顯得感覺到他對這一段學術史的建構遊刃有餘,無論在材料和方法上。以此為切入點,可以看到他怎樣撕開瞭近代和晚清思想史的裂口。逆流而上,由學術體係的建構而至思想、觀念、方法的改變,進而上溯到傳統中裂變的萌芽與“舊典範的危機”。讀書廣博,行文清晰,冶新舊材料於一爐。非要說有什麼缺點,那就是厘清與描述曆史麵貌後,沒有進一步的論斷和總結。但提齣這一個個耐人尋味的問題,本身不也是一件瞭不起的事嗎。
评分看瞭快一周的大部頭,感興趣的一個點是曆史上知識分子角色和自我認同變化,從原來士>農>工>商,到瞭四民皆士,再到瞭士的“無用”甚至“無道德”,再到以工為尊,勞工成為理想,知識分子甚至是有罪的,甚至讀書人發齣感嘆,“我很慚愧,我現在還不是一個工人”。第二點,對於“道齣於一”復閤性思維中,“性質”和“程度”的差異問題,伯格森的觀點切入,可惜沒有再深入。
评分還是熟悉的配方,引論和附錄的文章又分彆收錄在《執拗》與《思想》兩書中,修身自省日記的材料也見諸《權力》一書。仍能清晰地看到皮埃爾·阿多、科澤勒剋等人的西學觀念對王汎森的影響,但同時他又能對晚清民國的思想史、學術史給齣最具有現代意義與本土意識的解讀,所以令人唏噓之處在於,王汎森描繪的還是當下的曆史境況,仿佛中國近一兩百年就沒變過,知識分子焦慮的問題始終是這幾個,環境的惡劣也無非在外部戰爭與內部政治桎梏中搖擺。《價值與事實的分離》一篇極好,近代史學研究路徑的轉嚮既是王汎森的研究對象,也是他本人研究“何以如此”的自白。嘗試著揣摩民國時期史學學者遭受西學衝擊時的心態與認知變化,下田野、棄古書、信齣土,新範式背後幾乎是整個認識論的顛倒,怎麼研究從根兒上說就是怎麼活著,當活法勢如覆巢,研究又焉為完卵?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