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增订版)

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增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作者:王汎森
出品人:理想国
页数:590
译者:
出版时间:2018-4
价格:99.00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42661081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思想史
  • 王汎森
  • 历史
  • 学术史
  • 近代史
  • 海外中国研究
  • 文化史
  • 近代
  • 中国近代思想
  • 学术史
  • 系谱
  • 增订版
  • 思想演变
  • 学术传统
  • 近代中国
  • 思想史
  • 学术研究
  • 文化脉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央研究院”院士、思想史大家王汎森代表作全新增订,葛兆光、罗志田特别推荐

★在“坚如磐石的堤防上凿洞”,发现晦暗不明的人物,倾听多元竞逐的声音

★断裂、跳跃、游移、烦闷,人真的能在自己身上克服他的时代吗?

★学术与社会、政治之间始终不曾消失的紧张,背负 生命危机感的个体,在新与旧、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之间徘徊挣扎

【内容介绍】

为什么现实中的“礼学大家”在日记和未刊著作中会有极端反叛的面孔?晚清以来,面对时代的困局和挑战,中国民间社会又有什么反应?为什么有的西方主义要反西方,有的传统主义却是反传统的?历史记忆是怎样被压制下去的,又是怎样复活的?近代中国,为什么学术会逐渐沦为阐释现实的工具?何以知识精英会自问“我为什么还不是一个工人”?

适逢“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晚清士大夫和民国知识人的学术追求、思想世界乃至个人命运与时代剧烈碰撞,从应对“传统学术与思想内部的危机”,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纠缠与徘徊”,再到建立“学术社群”的努力、学术世界主义与学术民族主义间的两难选择,思想与学术的系谱贯穿其间。而在原有秩序已经崩解的近代中国,任何一种思想都有机会脱颖而出,同时也有许许多多的思潮在竞争,必须摆脱“后见之明”式的,或过度目的论式的思维,巡回往还于“史家的逻辑”与“事件发展的逻辑”之间,才能发掘其间的复杂性、丰富性及内在的张力,发现晦暗不明的思想与人物,倾听多元竞逐的声音。

【名家推荐】

关于“近代”、“思想”与“学术”,原本那些宏大而牢固的论述,构成了一个强大的脉络,既规定了历史叙述的边界,也限制着我们理解的视野。汎森兄读书多、用心细、思考深,最善于重新探究历史底层和发现隐没资料,在“坚如磐石的堤防上凿洞”(用他自己的话),也最善于巧妙地选择“思想资源”和“概念工具”。在本书中,他不仅使原本有关近代思想与学术的论述“去脉络化”,也总能通过特殊的资料选择、别致的切入角度、清晰的文字表述“再脉络化”,从而可能重建一个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

——葛兆光(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与历史系特聘教授)

本书以动态而非静止的眼光考察世局对读书人的困扰以及后者的因应,使时代社会、政治与思想、学术的关联互动得以凸显。文字晓畅通达,辞足达其所欲言;既能关照今日西方学界思考的重大问题,又体现出作者对晚清学术传统内在理路的深刻把握,且所著皆“见之于行事”,并不以“空言”似的泛论出之,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必会成为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研究的典范之作。

——罗志田(四川大学杰出教授)

作者简介

王汎森,1958年生,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中央研究院”院士、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主要从事明清至中国近代的思想史、学术史等领域的研究。代表作有《章太炎的思想》《古史辨运动的兴起》《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晚明清初思想十论》《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学术与心态》《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等。

目录信息

自序
引 论: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
【 第一编 旧典范的危机】
方东树与汉学的衰退
清季的社会政治与经典诠释——邵懿辰与《礼经通论》
道咸年间民间性儒家学派
汪悔翁与《乙丙日记》——兼论清季历史的潜流
清末的历史记忆与国家建构——以章太炎为例
【 第二编 传统与现代的辩证】
从传统到反传统——两个思想脉络的分析
中国近代思想中的传统因素——兼论思想的本质与思想的功能
近代中国私人领域的政治化
“思想资源”与“概念工具” ——戊戌前后的几种日本因素
晚清的政治概念与“新史学”
反西化的西方主义与反传统的传统主义——刘师培与“社会主义讲习会”
思潮与社会条件 ——新文化运动中的两个例子
近代知识分子自我形象的转变
【第三编 新知识分子与学术社群的建立】
一个新学术观点的形成——从王国维的《殷周制度论》到傅斯年的《夷夏东西说》
傅斯年对胡适文史观点的影响
什么可以成为历史证据——近代中国新旧史料观点的冲突
价值与事实的分离?——民国的新史学及其批评者
“主义崇拜”与近代中国学术社会的命运——以陈寅恪为中心的考察
【附 录】
思想史与生活史有交集吗?——读“傅斯年档案”
傅斯年与陈寅恪——介绍史语所收藏的一批书信
如果把概念想象成一个结构——晚清以来的“复合性思维”
索 引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我朝   立國凡六十餘年,   文治噤聲,武功乏陳,   自誇特色,人不能堪,   前無來者,後或有繼,   泯滅無算,罄竹難書,   溯其淵源,前前朝始,   徽國朱氏,地下有知,   自歎弗如,必再薨矣。   史家考古,林林總總,   殷鑒未遠,挑戰仍...  

评分

原文标题:学问的宿命 文:陈嫣婧 原刊于《经济观察报-书评增刊》 1. 光绪二十一年,康有为与梁启超率同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清光绪皇帝,要求革新体制,后“百日维新”失败,康梁逃亡海外。 时隔16年,孙中山以“三民主义”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主义统治。大概连康梁都想不到,...  

评分

在第一编中,王汎森处理的问题是儒学与民间社会的关系问题,那么第二编则处理的是士大夫与现代政治关系的课题,与前一编不同,这部分他用的是大多数人熟悉的康有为、章太炎和刘师培等人与现代政治关系的讨论。虽然,他选择用传统与现代的辩证作为这编的主题,但是仔细考察这编...  

评分

在本书的封底上列了六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清儒拼命著述而不管现实的风气遭遇了怎样的危机和批评?”。第六个问题是:“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为什么在近代中国举步维艰?”。这两个问题对应本书主文的第一篇《方东树与汉学的衰退》和最后一篇《“主义崇拜”与中国近代学...  

评分

一    全书分为三编。第一编“旧典范的危机”收入五篇文章,论述了晚清思想界的内部变化(“典范危机”),及不同思想家或派别从不同角度对传统思想资源加以利用、改造,以图因应这些变化的尝试。 一般认为,有清学术的主流是“汉学”。民国以来,不少学人...  

用户评价

评分

08.16.19

评分

支持男神,至于评价就看罗志田、葛兆光、王东杰诸位大牛的书评吧

评分

看了快一周的大部头,感兴趣的一个点是历史上知识分子角色和自我认同变化,从原来士>农>工>商,到了四民皆士,再到了士的“无用”甚至“无道德”,再到以工为尊,劳工成为理想,知识分子甚至是有罪的,甚至读书人发出感叹,“我很惭愧,我现在还不是一个工人”。第二点,对于“道出于一”复合性思维中,“性质”和“程度”的差异问题,伯格森的观点切入,可惜没有再深入。

评分

还是熟悉的配方,引论和附录的文章又分别收录在《执拗》与《思想》两书中,修身自省日记的材料也见诸《权力》一书。仍能清晰地看到皮埃尔·阿多、科泽勒克等人的西学观念对王汎森的影响,但同时他又能对晚清民国的思想史、学术史给出最具有现代意义与本土意识的解读,所以令人唏嘘之处在于,王汎森描绘的还是当下的历史境况,仿佛中国近一两百年就没变过,知识分子焦虑的问题始终是这几个,环境的恶劣也无非在外部战争与内部政治桎梏中摇摆。《价值与事实的分离》一篇极好,近代史学研究路径的转向既是王汎森的研究对象,也是他本人研究“何以如此”的自白。尝试着揣摩民国时期史学学者遭受西学冲击时的心态与认知变化,下田野、弃古书、信出土,新范式背后几乎是整个认识论的颠倒,怎么研究从根儿上说就是怎么活着,当活法势如覆巢,研究又焉为完卵?

评分

08.16.19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