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紀最偉大的傳記作傢之一為德國人作傳
☆一本書讀懂德國人的浪漫與暴力、理智與狂熱
☆演繹德國人韆年盛衰史,講述一部不斷重復悲劇和充滿諷刺的曆史
·
德意誌帝國和德意誌民族是兩件不同的事情。本書敘述的是德國人的曆史,而不是德國的曆史。
從夢想主宰世界的卡爾大帝,發明活版印刷的 古騰堡,終身從事宗教改革的路德,發現行星規律的開普勒,狂飆運動中興起的歌德,憤世嫉俗的貝多芬,一統德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一直到臭名昭著的希特勒,通過對曆史風雲人物有血有肉的描繪,本書敘述瞭德意誌民族從公元800年到20世紀40年代的韆年盛衰史,一部不斷重復悲劇和充滿諷刺的曆史。
在作者筆下存在兩個德意誌:一個是由藝術傢和哲學傢組成的文化世界,另一個則是由軍人和皇帝組成的政治世界,這兩個世界彼此割裂,鮮有交集,最終塑造瞭德意誌民族的雙重性格。他們嚴肅認真,攀登人類文明高峰,令人崇敬;但又凶殘野蠻,妄想徵服世界,令人畏懼和反感。
如此對立矛盾的性格如何集於一身?一個培育瞭歌德、貝多芬、康德這些偉人的民族,怎麼會一再走上野蠻道路?本書將對此提供一個答案。
·
一想到德國人民,我不免常常黯然神傷。作為個體,他們個個可貴;作為整體,卻又那麼可憐。 ——歌德
埃米爾·路德維希(Emil Ludwig,1881—1948)
20世紀最偉大的傳記作傢之一,“新傳記派”的開創者和代錶人物。
1881年生於德國布雷斯勞(今屬波蘭),1906年移居瑞士。一戰期間,曾擔任《柏林日報》駐維也納和伊斯坦布爾記者。1940年,路德維希避難美國 ,後被羅斯福總統聘為顧問。1945年,受羅斯福和杜魯門邀請,跟隨巴頓和艾森豪威爾前往歐洲戰場,報道歐洲的解放。二戰後返迴瑞士,1948年在瑞士去世。
路德維希著述頗豐,傳記作品尤受歡迎,《歌德》《拿破侖》《俾斯麥》等作品被譯成多種文字,不斷再版,享譽至今。
侵略的民族总是有共性.德国人写的是人性的历史,这点和菊与刀有所不同,但反应出来的本质是相同的--服从和黩武.
評分其实不光德国有其双重历史,任何民族都有所谓的“政统”和“道统”。这一点放在中国同样有效。但是当你客观的去分析两者的时候同时应该注意: 不能把一个民族的罪行简单的归结于“政统”的意志,而忽略掉“道统”。其实这两个是相互影响,互相作用的。 没有日本民众的支...
評分一本很厚的书,翻开后发现图文并茂,其实我并不是标题党,只是看到这样的书名,不禁想看看何许人也,是怎样来写这样的宏大的题目,德国人,三个字掷地有声,一群富有历史、苦难的民众,究竟该怎样的描述。 德意志的概念向来存在于德国人居住的地方,或者是,讲德语的地方,...
評分这是一本洋溢着深深的爱的书! 作者成书时,正是纳粹在希特勒的带领下践踏欧洲最肆虐的时期,带着对祖国命运的深深忧虑,他以人论史,以史教人,将德国历史和德国人以最客观,却最让人感动的方式呈现给了世人。 全文没有留给德国人半点偏袒,以反思的态度将德国人批的...
評分精神文明与政治统治的统一与分裂,从历史的角度反观民族精神的一本书,作者没有侧重对历史的描写,更多的是一种类似心理分析的写作手法,了解了一个民族其精神的形成、发展、与改变。历史的过程反而顺理成章,或者说并不是很重要。推荐给有一定德国历史基础的读者,不然读的话...
這是一部既立足自身又兼顧“他者”視角的作品,路德維希從曆史的內部,剖開瞭這個冠以“德意誌”之名的民族:一麵是高度精神化的理性,另一麵則是張牙舞爪的暴力。
评分閤譯的水準一般來說,是比單獨譯者的水平差,但這本沒有看到這樣的情況。書很貴,當當對摺購入也要50元,但確實值得一讀,推薦!
评分德意誌帝國和德意誌民族是兩件不同的事情。本書敘述的是德國人的曆史,而不是德國的曆史。 從夢想主宰世界的卡爾大帝,發明活版印刷的 古騰堡,終身從事宗教改革的路德,發現行星規律的開普勒,狂飆運動中興起的歌德,憤世嫉俗的貝多芬,一統德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一直到臭名昭著的希特勒,通過對曆史風雲人物有血有肉的描繪,本書敘述瞭德意誌民族從公元800年到20世紀40年代的韆年盛衰史,一部不斷重復悲劇和充滿諷刺的曆史。
评分我讀過我是編輯的那個版本。
评分德國柏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