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与中国文体的现代转型

比较文学与中国文体的现代转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
作者:
出品人:
页数:0
译者:
出版时间:
价格:0
装帧:
isbn号码:9787301284568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高旭東
  • 比较文学
  • 北大
  • 高旭东
  •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 比较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体研究
  • 现代转型
  • 文学批评
  • 跨文化
  • 文学史
  • 文本分析
  • 文化转型
  • 语言转换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作者简介

目录信息

一 跨文化视角:现代文学史分期、发展与经验教训
中国文学的近代、现代与当代须重新划定
1、问题的提出:近代、现代、当代文学之传统分期的谬误
2、1894:中国文学的近代开端与前五四的现代热身
3、从五四到四九:多元混杂的现代性与超现代的一元确立
4、从四九到七九:超现代的一元模式从僵化到解体
5、新撰《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特点
现代中国文学西化追求的阶段性及经验教训
对现代中国文学一味趋新之教训的反思
二 比较文学与中国文体的现代转型
悲剧精神在中国现代文体转型中的错位
1、悖论:张扬悲剧精神的胡适在新诗倡导与创作中推崇乐观精神
2、从裨史到大雅:现代小说承传了中国文学悲剧精神的传统
中国戏剧的现代转型及“样板戏”现象
1、话剧与戏曲:两股道上跑的车
2、话剧与戏曲的并轨:“文化骡子”的产生
3、结语:世纪末的戏剧现状与铸造中华国剧的展望
三 走向世界:鲁迅、莫言研究
鲁迅:文化身份的规定性与当代解读的片面性
夏志清贬损鲁迅的意识形态操控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现代意义
四 跨文化视野中的现代中国文学“异端”
清华:现代文学被压抑的传统及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诞生
白璧德中西弟子命运迥异的原因探源
1、问题的缘起
2、白璧德中西弟子反现代的不同命运
3、梁实秋与学衡派批判现代的异同
4、白璧德中西弟子不同命运的原因及中国弟子的当代价值
钱钟书对中西悲剧精神研究的合理性及其界限
五 西方批评家的理论矛盾与作家作品的价值重估
柏林批评理论的矛盾及文化身份的根源
解构的解构:德里达的理论支点与哲学怪圈
基督教文化的金秋硕果:重估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文化价值
一个温情的生态神话:《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哲理意蕴
《哈姆莱特》在当代中国的研究、改编与艺术重构
六 学科的反思与名家的追忆
世界文学的跨文化反思与学科重估
季羡林:比较文学学科复兴的主将、跨文化研究的典范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2018.3.6 晴 清华在现代造就的这一传统,使其很少对立冲突与激进革命的品格,而更多是平稳圆润的建设性的文化品格,因而在革命时代是一个被忽视甚至是被压抑的传统,譬如吴宓被看成是“复古派”,梁实秋成了“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钱锺书虽然因为胡乔木的庇护运气最好,但在文化上基本上也是坐了冷板凳,他们的文化价值都是“文革”结束之后才被真正发扬光大的。(172)

评分

老北大文人的中西文化异质论,导致的是文化的冲突与撞击,他们或者认为应该以西方文化取代中国传统文化(胡适、鲁迅),或者贬低西方文化以为中国文化能够领导世界新潮流(梁漱溟)。而清华文人的中西文化类同论,使他们在东西方之间寻找能够适合中国的普遍永恒的文化价值,在吐纳中西中加以融会贯通。

评分

老北大文人的中西文化异质论,导致的是文化的冲突与撞击,他们或者认为应该以西方文化取代中国传统文化(胡适、鲁迅),或者贬低西方文化以为中国文化能够领导世界新潮流(梁漱溟)。而清华文人的中西文化类同论,使他们在东西方之间寻找能够适合中国的普遍永恒的文化价值,在吐纳中西中加以融会贯通。

评分

老北大文人的中西文化异质论,导致的是文化的冲突与撞击,他们或者认为应该以西方文化取代中国传统文化(胡适、鲁迅),或者贬低西方文化以为中国文化能够领导世界新潮流(梁漱溟)。而清华文人的中西文化类同论,使他们在东西方之间寻找能够适合中国的普遍永恒的文化价值,在吐纳中西中加以融会贯通。

评分

2018.3.6 晴 清华在现代造就的这一传统,使其很少对立冲突与激进革命的品格,而更多是平稳圆润的建设性的文化品格,因而在革命时代是一个被忽视甚至是被压抑的传统,譬如吴宓被看成是“复古派”,梁实秋成了“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钱锺书虽然因为胡乔木的庇护运气最好,但在文化上基本上也是坐了冷板凳,他们的文化价值都是“文革”结束之后才被真正发扬光大的。(172)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