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李泽厚
出品人:
页数:303
译者:
出版时间:2017-5
价格:65.00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108058751
丛书系列:当代学术
图书标签:
  • 思想史
  • 哲学
  • 李泽厚
  • 历史
  • 中国古代史
  • 中国
  • 中国史
  • 大学历史
  • 中国古代思想、哲学史、儒家、道家、法家、思想史、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历史发展、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这是李泽厚先生思想史论三部曲的第一部,乃其代表作。作者从剖析孔子仁学开始,提出中国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问题,认为血缘、心理、人道、人格为四大因素,孟、荀从内、外两方面展现以光辉为个体人格和伟大的人类特征,而以实用理性、乐感文化为内部精神。本书并以此贯穿论说了自先秦至明清的各种主要思潮、派别和人物。其中着重论证了中国的辩证法是“行动的”,而非“思辩的”,论说了秦汉时期所形成的具有机反馈机制的“天人感应”宇宙观流传至今,庄子、禅宗的哲学是对人生作形上追求的美学,宋明理学作为道德形而上学仍具有重要价值,以及在明清时期思想中“内圣”与“治法”已出现分离,标志着中国式的政教合一将逐渐动摇,认为这是走向近代的重要趋向,等等。

作者简介

李泽厚,著名哲学家,湖南长沙人,生于1930年6月,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

目录信息

内容提要
孔子再评价
一 “礼”的特征
二 “仁”的结构
三 弱点和长处
四 附论孟子
墨家初探本
一 小生产劳动者的思想典型
二 墨家思想并未消失
孙老韩合说
一 兵家辩证法特色
二 《老子》三层
三 所谓“益人神智”
荀易庸记要
一 人的族类特征
二 儒家世界观的建立
三 天、道、人
秦汉思想简议
一 道、法、阴阳、儒家的合流
二 天人宇宙论图式
三 阴阳五行的系统论
四 五行图式的历史影响
庄玄禅宗漫述
一 庄子的哲学是美学
二 人格本体论
三 瞬刻永恒的最高境界
宋明理学片论
一 由宇宙论到伦理学
二 理性本体的建立及其矛盾
三 “心”的超越与感性
四 遗产的两重性
五 《片论》补
经世观念随笔
一 “内圣”与“外王”
二 “治人”与“治法”
三 经学与史学
试谈中国的智慧
一 时代课题
二 血缘根基
三 实用理性
四 乐感文化
五 天人合一
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不能简单地把李泽厚看成是一个学者,他应该是一个思想家。写这本书,他并没有满足于对于中国古代思想的梳理和考证,就像这本书的题目一样,本书的重点是在论,李泽厚不过借助于中国古代思想的素材,浇注起自己的块垒。对待中国的古代思想确实需要他那样的沉着、理智。李泽...  

评分

一直很喜欢看中国的古代思想史,以前一直都是扬法抑儒,但是看完这本书之后,觉得儒家对于中国人的思想沉积的作用无可取代,但是孔子之后各家的儒家都有各自的发展,有些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是背离了孔子的思想,但是有些部分也是朝积极方向发展。总而言之,这本书再一定程度上改...  

评分

这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论著,要不是因着对李大师的兴趣和信心,是断断不会去翻开这样的题目。大师的东西一如既往的引人入胜,即使是那些貌似无趣的话题。但是因为本人的才疏学浅,硬是迤逦的看了一个月才啃完全书。“内圣外王”,“天人合一”对我所以为中国人精神,气质的传承和...  

评分

本书篇目结构十分清晰,大体以儒家思想在先秦——秦汉——魏晋——宋明——明末的演变为主轴,加之以墨家、道法、庄禅思想特点的概述,最后以一篇《试谈中国的智慧》作结,其目的正如李泽厚先生本人所说,在于尝试“探究民族文化-心理结构问题以获得清醒的自我意识”。也正是因...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读得很辛苦。

评分

中国思想史的一部入门读物,因为作者深厚的哲学功底而十分有意思。作者系统而又粗略地描述了中国古代重要思想流派的历史(儒学为主),脉络清晰,条例分明,深入浅出。对于了解中国思想发展的历史十分有帮助。

评分

中国思想史的一部入门读物,因为作者深厚的哲学功底而十分有意思。作者系统而又粗略地描述了中国古代重要思想流派的历史(儒学为主),脉络清晰,条例分明,深入浅出。对于了解中国思想发展的历史十分有帮助。

评分

研究思想史之骨架已有,待填充血肉也! 几个基本点1.中国古代思想史,实则儒学之变迁史。魏晋玄庄之学,亦是因逆反儒学而起;2.儒学之发展大致历程为:追索氏族社会之民主精神—伦理上之人的本性—外儒内法—天人合一之谶纬学说—理学心学—经世致用;3.离不开生发之土壤。

评分

深刻体会到自己的无知,一知半解恐怕都没达到,企望再读能有新的领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