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人生》是阿德勒焦虑现代都市人自我启发的13堂人性课,不论你处在什么年龄,什么阶段,人性科学都是一门必修课,理解人性能使我们得到更好、更成熟的心理发展。
与人性相处,是每个人的必修课
自我启发之父的13堂人性课
阿德勒逝世80周年全新完整译本
理解个体心理学理论代表作
不论你处在什么年龄、什么阶段,人性科学都是一门必修课
理解人性能使我们得到更好、更成熟的心理发展
阿德勒在书中说明了这个事实:我们的经历并不总会使我们变得更聪明。人总会使自己的各个经历殊途同归。一个人不会改变他的行为模式,而是兜兜转转、扭曲自己的经历,直到他们与这经历相称为止。对人类来说,最难的是认识自己和改变自己。
任何人,如果不精通人性科学中的理论和方法,将很难使自己和他人变得更好;他的工作会完全只流于表面,而且他会错误地认为,由于事物的外部状态已经发生了变化,所以自己已经取得了重要成就。实际情况已经告诉我们,这样的方法几乎不会使个体做出什么改变,所有貌似的改变都不过只是表面上的变化,只要行为模式本身没有发生改变,那么这一切都毫无意义。
听阿德勒讲述人性的13堂课,在他人的故事中窥见自己,找寻自己的行动源泉和心灵动态,活出幸福,活得真诚。
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生于维也纳,现代世界著名的精神分析学者,也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者,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与弗洛伊德、荣格齐名,世界心理学史中无法避开的少数璀璨的心理学家之一,心理学界泰斗级人物。
其学说以“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为中心,并强调“社会意识”。主要概念是创造性自我、生活风格、假想的目的论、追求优越、自卑感、补偿和社会兴趣。他继承和发扬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念,但其基本观点与之大相径庭。其著作有《自卑与超越》《理解人性》《理解生活》《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教育》等。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一生阅历丰富,磨难颇多。他在幼年时期患上了佝偻病,看上去又矮又丑,又曾在5岁那年患上肺炎险些丧命,不幸的童年也使得他在兄弟们之间常感到自卑。但生活的挫折并未使他消沉,相反,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超越自己,1895年,他获得了维也纳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并成为一名医生;1902年他加入弗氏集团,并成为维也纳心理分析学会的主席及《心理分析学刊》的编辑;一战期间,他曾在奥国军队当军医,战争结束后退役,随后在维也纳从事儿童心理学的辅导工作。同时,将他的专业技能向大量专业和非专业的人士进行展示和传授。从此名声大振;1926年,他受聘于哥伦比亚大学;1932年,受聘为长岛医学院教授;1935年,在美国创办了国际个体心理学学刊;1937年,他受邀到欧洲讲学,因疲劳过度,心脏病突发离世。
以下为个人在读本书前半部分《人的行为》的过程中对阿德勒理论的体系所进行的总结。同时也是班里的课程要各小组自行备课时我讲解的部分。 基本基于本书中所提及的东西,为完善和补充逻辑,加入了一些个人的想法。 虽因个人水平有限,肯定有许多自以为是的...
评分阿德勒在心理咨询与心理学历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他之前是弗洛伊德的泛性论的精神分析学说,而阿德勒开创了个体心理学这一学派,将人文人本思潮带入了心理学与心理资讯中,所以有心理学家称其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者。 阿德勒坚信,错误的个体行为会破坏社会和群居生...
评分 评分 评分社会感与对个人权力和个人优势的追求倾向相敌对。 Adler认为,凌驾于他人之上的目标是个隐秘的目标。谦虚可能是虚荣的一种形式,友善也许是支配的一种手段。 如何区分社会感和伪装成“社会感”的虚荣? “虚荣的人在面对每件事、每个人时都要问:‘我能从中得到什么?’”他们...
[当当悦读,育儿时可再读】 阿德勒认为人性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引导归正,而人性的不良发展是因为社会感不足,或者对权利或优势地位的过度追求。当今盛行的“利己主义”便是最好的印证。无论是否为人父母,都应该读读。 PS 他对两性,尤其女性的看法真是值得赞赏。
评分生活风格。
评分阿德勒因为从小身体缺陷,父母疼爱长子,从小就活的很自卑吧。看了他一些书,很多理论都跟自己童年经历有关。希望自己也能像他那样,正视自己,自卑而后超越。
评分读书笔记:http://www.hellovc.com/blog/1998
评分结果都是权利争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