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小屋

记忆小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作者:[英] 托尼·朱特
出品人:三辉图书
页数:172
译者:何静芝
出版时间:2013-5
价格:28.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100098632
丛书系列:托尼·朱特作品
图书标签:
  • 托尼·朱特
  • 回忆录
  • 随笔
  • 外国文学
  • 历史
  • 传记
  • 美国
  • 哲学
  • 记忆
  • 童年
  • 故事
  • 成长
  • 情感
  • 家庭
  • 温馨
  • 回忆
  • 绘本
  • 梦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这是托尼·朱特逝世前写的最后一本书,每一篇文字都是他对个人体验的一次回顾,也都最终引向了对历史背景的整理和评述。

他写到了童年时代的战后伦敦,回忆自己对伦敦一些公交线路的迷恋,并进而展开了对公共礼仪和战间期城市规划的深思;他也写到1968年的巴黎学生运动,谈及欧洲人观点不一的性别政治,并最终断定自己那一代人“是富有革命精神的一代,但是却错过了革命”;一系列穿越美国的公路旅行带来的则不仅是对美国文化、历史的评述,更是对自身在晚近年代的身份认同的新体会……他记下的各种成长琐事、旅行见闻和学术生涯的体悟汇成意识的溪流,轻松地荡起波纹,接着又流向各种有趣的方向。

作者简介

托尼·朱特(Tony Judt,1948—2010)

当代最著名的欧洲问题和欧洲思想研究专家。1948年出生于英国伦敦,毕业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和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后执教于剑桥、牛津、伯克利和纽约大学。1995年创办雷马克研究所,专事研究欧洲问题。经常为《纽约时报》、《泰晤士报文学副刊》、《新共和》等撰稿。著有《责任的重负:布鲁姆、加缪、阿隆和法国的20世纪》、《战后欧洲史》、《重估价值:反思被遗忘的20世纪》、《沉疴遍地》、《记忆小屋》、《思虑二十世纪》等作品。其中《战后欧洲史》被认为是无法被超越的史学著作。2007年获汉娜·阿伦特奖,2009年因他的“智慧、洞察力和非凡的勇气”获奥威尔终身成就奖。2010年8月因病去世。

译者简介:

何静芝 译作有《暗笑》《鲸鱼之歌》《你走以后》等。

目录信息

序言
1记忆小屋
2夜
第一部分
3艰苦年代
4食物
5汽车
6帕特尼
7绿线巴士
8互仿的欲望
9五港总督号
第二部分
10乔
11基布兹
12铺床工
13巴黎已成明日黄花
14革命者
15工作
16精英
17语言文字
第三部分
18向西去,朱特
19中年危机
20被禁锢的头脑
21女孩,女孩,女孩
22纽约,纽约
23边缘人
24托尼
尾声
25魔山
译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撰文:Evan R. Goldstein 翻译:陶小路 首发《东方历史评论》微信公号:ohistory 托尼·朱特:作为左翼人士到底意味着什么? 原编者按:二十年多来,托尼·朱特是各种主流思想期刊上经常出现的名字,在英美世界的智识生活中,他是一个无法被绕过的人物。但这位英国历史学家2009...  

评分

驻足停留 文/丹尼尔·朱特 译/宫保鸡丁 我爸爸在2010年8月去世前,就已经开始写作他的下一本书了。“是时候去写那些人们理解的事情之外的事情了,”他下定决心,“去写那些人们关心的事情同样重要,也许还更重要。”我爸爸理解的事情是20世纪的欧洲历史。而他关心的事情是火车...  

评分

“我们无法选择人生在何处启程,却可以选择在何处结尾。我知道我的选择:我要乘坐那辆小火车,无所谓终点,就这样一直坐下去。” 我也想坐一辆属于自己的小火车,像作者那样一直坐下去,的确就如作者所说:“无所谓终点。”我一直很享受追求途中的乐趣,享受途中所看到的美景,...  

评分

被称为史学界的霍金的托尼·朱特在战后欧洲史领域的研究无出其右,初识托尼·朱特也是通过他四卷本的《战后欧洲史》。无论是读出了同样四卷本的鸿篇巨著“年代四部曲”的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还是去读在西方文化史方面造诣极深的雅克·巴尔赞,你能感受到大师观史绝非时间轴上...

评分

总要做点事情来度过艰难的第二百天。于是敲了半天字。 身份的复杂是朱特的一大优势,让他的视野不受很多难以意识到的观念的左右。祖父母从沙皇俄国移民到比利时,缺乏传统意义上的身份意识;父亲出生于安特卫普。外祖父、外祖母来自俄国和罗马尼亚,对这两个国家却并不了解,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以其个人经历写成的另一部《战后欧洲史》,娓娓道来,感人至深。朱特的笔触里,有一种“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豁达和通透,对于欧洲战后变迁,对于民族主义和女权主义,对于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认同,都有非常清淡而又精彩的论述。非常值得一读。

评分

可怕的政治學。翻譯有點刻意求新,有一些詞語誤用的情況。總體還不錯。

评分

你知道“不是每件事情都能涉及所有问题”,但还是忍不住从这里推论到所有。

评分

重读。朱特生于1948年,几乎与战后欧洲同年,这一年英国甚至还没取消战时配给制。他目睹了三十年自残自毁之后跌跌撞撞站起来的欧洲。朱特幸免于六十年代末左派的诱惑,劳工犹太复国主义的经历使他对马克思和左派运动免疫;他是最后一批精英教育的受益者,那之后大学扩招、公立院校衰落,教育受群众性评价裹挟,一步步滑向结果平等。有些地方很有意思,比如讲巴黎高师的知识分子爱啃书本、搞艰深理论,却因为童年被埋葬在万里挑一的升学考试里,而缺乏生活体验和想象力;讲六十年代性革命,英法两国年轻人雷声大雨点小,仍拘谨有余,德国人却极开放,性派对乱交不一而足,美其名曰“摆脱上一代的阴影”,让朱特瞠目结舌。他自嘲说自己这代人“是富有革命精神的一代,但是却错过了革命…为他人行为的自由权利而战斗,自己反而没大张旗鼓的做过什么”。

评分

人不该顺着自己的天赋做事情,要逆着来,才有挑战,有磨砺,激发生命的反脆弱性。顺着天赋来的,早早就能“成功”,但在某领域内纯然的“成功”,却要付出“脆弱,狭隘”的代价。这是Tony Judt在一截截变成植物前口述的最后一本书,他想起自己的中学校长曾劝他去读文学而非史学,因为他的分析思辨能力过强。Tony在生命的尽头想起这句话,写了这本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