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5月,列宁格勒某处公寓楼里,一位三十岁出头戴着眼镜的男子在电梯门前等待着,腿边靠着一个小行李箱。他们总是在午夜来抓你,与其穿着睡衣被从公寓里拽出来,他宁愿收拾妥当,一夜又一夜守在电梯门前,等着被捕。
他就是肖斯塔科维奇,一个终其一生都在等待枪决的人。他把怯懦给了权力,把勇气给了音乐。本书是朱利安·巴恩斯为自己的英雄写下的人生小传。
这也是巴恩斯继《终结的感觉》后首部长篇小说,肖斯塔科维奇诞辰110周年纪念,献给那怯懦却从未真正屈服的音乐之魂。入选《每日邮报》《金融时报》《卫报》《泰晤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新政治家》《观察家》年度好书!
朱利安•巴恩斯(1946— ),英国当代著名作家。父母皆为法语教师,哥哥在牛津大学教授哲学,妻子帕特•凯伐纳是著名的文学经纪人。巴恩斯毕业于牛津大学,曾参与《牛津英语辞典》的编纂工作,做过多年的文学编辑和评论家。
“聪明”是巴恩斯作品的一贯标识。八十年代他以突破性之作《福楼拜的鹦鹉》入围布克奖决选,跻身英国文坛一流作家之列。此后,三进布克奖决选,并于2011年凭借《终结的感觉》赢得大奖,同年获大卫•柯恩英国文学终身成就奖。2016年入选美国文学艺术学院,成为唯一的一位外国荣誉成员。
巴恩斯也深得法国读者的好感,他是唯一一位同时获得法国梅第奇奖和费米娜奖的作家,并先后荣获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文学艺术骑士、军官、司令勋章,2017年荣获法国总统颁发的法国荣誉军团勋章。
原文是今年一月The Noise of Time出版时,Julian Barnes在卫报发的小文章。昨天看到上海书评那篇巴恩斯的访谈特激动,里面引用了一些这篇短文的词句,就顺手翻了一下。水平不高,看个参考。(底下三个注释是我自己加的,觉得这样可能更好理解一些。) 本文原文链接: https://w...
评分一本幽深地阐释了权力与艺术的关系的书。主人公兼具强大与懦弱。作者试图揭示权力之下一种更真实更日常的状态,那就是当懦夫,通过与权力当局的部分妥协,换取生活的进行、家人朋友的安全。这个过程并不比当英雄容易,因为自我被一块块分裂,内心反复被自己质问。 试图将英雄与...
评分世人都瞧不起懦夫,崇拜英雄。 懦夫只为了自己能够活下来,唯唯诺诺,尽所有丧尽尊严之事都可以。英雄则为了理想或者是其它崇高的事物,毅然决然的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追求。在文学作品中,歌颂英雄和英雄主义是永恒的主题。 但在《时间的噪音》中,歌颂的却是一位懦夫。 他...
评分When someone repeats the old adage that no one ever put up a statue to a critic, you could always try saying: “Well, Stalin ...” Stalin, of course, was known for rather more than his ear for music, but it would have to be one of the more insulting ironies...
评分最近北京的天又渐渐地蓝了起来。前几年,相比小时的记忆,北京的天色显得十分单调。不见了土黄的沙尘暴和湛蓝的秋高气爽、黎明时的鱼肚白或是晴夜里的深湛星空。取而代之的是一年四季的灰色。神似艾略特诗中伦敦的模样,沉重的灰暗空气像是有着生命,用身体挤压着窗扇,也挤压...
一口气读完了,都是音乐家传记,朱利安·巴恩斯的肖斯塔科维奇和艾什诺兹写的拉威尔相比,完全不同形式风格,英雄还是懦夫,躲避还是反抗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剧情,而是文学的叙事形式占据了主导,就像强权的斯大林对于形式主义的打压,强权对音乐,叙事对抗。而朱利安·巴恩斯在这个作曲家的开头,就用了一种三和弦的开场,一人听,一人记,一人饮。然后紧接肖斯塔科维奇的出场,就是站在电梯口,等待一次被捕,每晚都拿着箱子去等待。一种极具形式的开场。
评分政治就是艺术的噪音。我觉得这是本伪装成传记的小说,作者的风格非常明显,语言别致,我喜欢这种文风。
评分洪水中的一粒沙……(居然还有人问可信度有多少?)(呵呵)
评分算不上巴恩斯最出色的写作,但斯大林时代和当下中国丝丝缕缕的对应互文很有意思。第二部分写得最好,自由、反抗、勇敢和伪君子等等语汇其实都有待辩论。书名译作《时代的噪音》或许更准确,但好像这个名儿被张铁志先占了。
评分比上一部《终结的感觉》写得好。打动我的不是片段式写作(当然这个也很好),而是谚语、格言、寓言化风格,使那些聊聊数语的片段读来更形凝练、反讽,又因从不说穿说透(这个非常重要)而更加耐人寻味。作者确实深谙俄罗斯文化传统之精髓。作者还旁及讽刺萨特等人的精致利己主义、政治正确家们的天真无耻,同情并理解主人公在政治灰色地带所面临的道德上的进退失据:正直并堕落。顺带谈下编校,小说某页某注释纳博科夫如愿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许正契合“大象的祖国苏联”这一贯穿小说始终的神奇象征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