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生动活动的笔触,描绘中国中古时期(三至十世纪)在佛教强烈影响之下,人民生活的各个层面。虽然佛教对日常生活有相当的制约,但佛教寺院和节日,也是当时人们最重要的节庆和娱乐。佛教的福田思想,更使朝廷将官方救济贫病的社会工作委托寺院与僧人经营。本书在讲述中古时期中国佛教信仰组织、佛教团体所参与的社会事业和社会救济的同时,还对唐代实施”年三月十”(佛教的三长斋月和每个月的十斋日)、天下普断屠杀问题进行讨论、分析了宦官的佛教信仰及其对佛教发展的影响。
刘淑芬,台湾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古城市史、中古佛教史和中古社会史方面的研究,著有《六朝的城市与社会》;近年来尤其着重在魏晋隋唐佛教社会史方面的探讨,前后发表论文数十篇。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要看看这位老师写的书
评分要看看这位老师写的书
评分2018#164#读来 很安静。0729
评分主要展示了佛教信仰、观念及文化对中古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引用了许多史料作为例证,较为生动,让人确知佛教是溶于中古社会中国人的生活的。
评分前半本讲社会救济,确实是“慈悲”,后半部讲伎乐娱乐以及与世俗男女的纠缠则一点也不“清净”,而终章对当时净土思想的描述,则揭示了当时人多欲在缺失慈悲的情况下追求所谓的清净的风气。流畅,0注释,锁线裸脊差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