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史学大家钱穆《国史大纲》课堂版,历经六十载传奇面世!
2. 源于北大盛况空前的课堂、修订于西南联大、完备于香港新亚书院;被顾颉刚和牟宗三评价“课讲得很精彩”“极得学生欢迎”。三度开讲,影响千万人。
3. 此书以钱穆于新亚书院第三度讲授“中国通史”为底本,也是*为成熟完善的版本。尘封多年的讲义,更精粹的讲述,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4. 与国史扛鼎之作《国史大纲》相副相应,各有互补,而篇幅精简,堪称“《国史大纲》课堂版、极简版”!大家讲述,通史经典。
5. 通贯超识,多有创见,其秦汉史研究几被各家奉为圭臬。
6. 一贯以“航拍”视角审视中国民族文明,有大格局。
7. 论述精到,通俗易懂;一本书领略原汁原味的现场感!
8. 简体横排版本,裸背锁线装帧,阅读体验更佳!
钱穆先生曾三度讲授“中国通史”:一于北京大学,二于西南联大,三于香港新亚。
在北大讲授四年,前来旁听的学生众多,每一堂近三百人,坐立皆满,盛况空前。在西南联大讲授时,听课场面颇为壮观,乃至钱先生要上讲坛都无路可走,需踏着学生的课桌才能通过。尔后,钱穆先生辗转于香港,复讲“中国通史”课程。本书便是以钱穆先生在香港新亚书院第三度讲授课堂记录稿为底本,可视为“《国史大纲》课堂版”。
尘封多年的讲义,更精粹的讲述。这本书以传奇的方式整理面世,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当时,一部《国史大纲》从传统文化的演进中汲取民族复兴和国家变革的精神力量,使无数国人深受激励和鼓舞,进而寻求抗战救亡之道;而今,这部《中国通史》以其历史格局和文化情怀的双重担当,将给当下读者以新的启迪,为我们再次提供回望历史、面对未来、重塑个人知识格局的可能。
钱 穆(1895—1990)
史学大家、一代通儒
字宾四,江苏无锡人。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新亚书院,任院长。1966年移居台北。1990年8月在台北逝世。其专著丰富,达80多种,逾1700万言。
叶 龙
新亚书院哲学教育系及新亚研究所毕业,曾师从钱穆多年。后获香港中文学历史学系荣誉文学士、香港大学哲学硕士及哲学博士。
曾任香港能仁书院院长、能仁哲学研究所及中国文史研究所教授及所长。
(一)自学成才 说起钱穆,必然该先从他的家族谈起,相传钱穆的家族是一千多年前五代时吴越国钱缪的后裔。而后钱氏多出俊秀,状元、进士、秀才不再话下,如宋代的文士钱昆、钱易兄弟俩,如明代仕者钱谦益等等。 环境的熏陶,家族氛围的渲染,致使钱氏子孙多尚读书。钱穆的父亲...
评分熟读历史的“用处” 评《中国通史》 2016年《哈佛中国史》在国内发行,引起了很多历史爱好者的追捧,因为其中不仅有对于很多中国历史研究的经典考证,更有很多“外人”对于中国历史独立客观的评判。从我的理解和认知来看,写中国历史更深入和透彻的,还应该是具有丰厚历史知识...
评分历史的历史课本 ——最通俗的《中国通史》 历史是有回声的,这是每一个爱读史书的人都听书过的,但是历史课本里面也有属于它的历史,去过不信的话,读钱穆先生的《中国通史》大约是能够体会出来的。与现在这些“矫揉造作”非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去分类和解释的课本相比较...
评分作为考研复习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学参考的书来看的,比起备考的书肯定要更有意思了,自从听了钱穆先生讲话和接受采访时的江苏口音就倍感亲切,所以读的时候也用吴方言来读了。 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从不同的角度看了历史一些不同的侧面。 还有就是明白了学历史一是听故事,二是学做人,三是知兴替
评分简而言之凿凿,有些嚼头,当然也有错误。
评分作为考研复习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学参考的书来看的,比起备考的书肯定要更有意思了,自从听了钱穆先生讲话和接受采访时的江苏口音就倍感亲切,所以读的时候也用吴方言来读了。 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从不同的角度看了历史一些不同的侧面。 还有就是明白了学历史一是听故事,二是学做人,三是知兴替
评分读了三本钱穆先生的书,这本是目前为止最令我满意的。原因在于前两本于我看来总带着过多的主观与理想化视角,从那个时代来说需要如此,后世再看难免有失偏颇。我本人不大喜欢读通史来着,但这本书短小精悍,把中国历史从头梳理了一遍,对我而言正好加深一遍印象,挺好的
评分到最后清朝的部分我看的也不怎么认真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