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美國漢學傢、翻譯傢、作傢比爾•波特繼《空榖幽蘭》之後的又一本力作。
2006年春天,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仰慕者和研究者,比爾·波特橫穿從北京到香港的大半個中國,追尋六位禪宗祖師的足跡,拜訪瞭他們開創的六個禪宗道場。本書即這次旅程的全景記錄。
在這本書中,作者將訪問地的相關曆史背景、與禪宗大師的訪談實錄、各代祖師在不同曆史時期的遊曆經曆、有關禪宗最早的文字記錄,和自己的經曆結閤起來,描述瞭中國宗教中心多年來發生的各種變化以及在世事變遷中保留下來的宗教遺産,並訴說瞭他多年來對禪的深深體悟。
不管是參觀中國最古老的藏經洞,參加持續數小時的坐禪,再或是拜見中國第一禪庵的住持,作者始終用充滿智慧的視角和幽默的語言描述著他遇到的每一件事,使整本書顯得趣味橫生,又不乏嚴肅的思考,是一本充滿文化底蘊的行走筆記。
比爾·波特,美國當代著名作傢、翻譯傢、漢學傢。
1970年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攻讀人類學博士,機緣巧閤之下開始學習中文,從此愛上中國文化。
1972年,比爾赴颱灣一所寺廟修行,在那裏過起暮鼓晨鍾的隱居生活;
1991年,他又輾轉至香港某廣播電颱工作,並開始長期在中國大陸旅行,撰寫瞭大量介紹中國風土人情的書籍和遊記,同時翻譯多部佛學經典和詩集,在歐美各國掀起瞭一股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潮。
比爾關於中國隱者的作品《空榖幽蘭》齣版後,受到讀者的熱烈歡迎,一版再版,暢銷至今。
近幾年,他又相繼推齣瞭追溯中國禪宗文化與曆史的《禪的行囊》、追尋黃河源頭的《黃河之旅》、追溯中華文明史上最輝煌篇章的《絲綢之路》,以及探秘中國西南少數民族風情的《彩雲之南》。
這些關於中國文化之旅的遊記作品同樣受到瞭讀者的喜愛。
很想把这次比尔的新作看作是一部公路电影,但似乎又不太合适。因为他并非开着一辆老爷车在长河落日的一条路上奔驰,而是跋山涉水,以一个背包客的方式,继续寻访那空谷中的幽兰之香。 老头子很矍铄,留着一副能迷倒一大片姑娘的络腮胡子,然而又修饰得井井有条(我也不知道为什...
評分 評分我们每个人都是从自己生命的起点一路跋涉而来,途中难免患得患失,背上的行囊也一日重似一日,令我们无法看清前面的方向。在这场漫长的旅行中,有些包袱一念之间便可放下,有些则或许背负经年,更有些竟至令人终其一生无法割舍。但所有这些,都不过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幻想罢...
評分作者带领我们进入一个不熟悉的当代中国,这个中国的人仿佛还生活在古代,和外面这个市场经济大潮下熙熙攘攘的现代中国,仿佛是两个平行宇宙,各自为着不同的人生目的而生活。这些当代隐者(大部分是僧尼)我们曾在街头遇到,但总不曾去深入想过他们的生活是怎么样的,认为他...
評分除去裏麵古琴古箏沒分清楚外,真的是很好看的。
评分讀到最後竟也有一些長籲短嘆…
评分聰明真誠的作品,尋找中國閃光的點滴,本國人忽視的角落 相對空榖幽蘭的缺點是簡單散漫,少瞭些實修實證的紮實感
评分翻譯得很好,值得讀的一本書。
评分讀過的比爾波特第四本,也是最喜歡一本,也許其美國人類學傢及颱灣寺廟修行雙重身份,使其對中國禪宗理解有著旁人所沒有的獨特視角。從北到南橫跨中國追尋禪宗的軌跡,在寺院掛單食宿,拜訪方丈監院,各大寺院間錯綜復雜的教宗師承關係,寺院與地方政府及大施主間互惠進退關係,大廟高僧嚮國內外弘法擴張的雄心及脈絡……在其他相關書籍中是看不到的。“我們每個人都從自己生命的起點一路跋涉而來,途中難免患得患失,背上的行囊也一日重似一日,令我們無法看清前麵的方嚮。在這場漫長的旅行之中,有些包袱一念之間便可放下,有些則或許背負經年,更有些竟至令人終其一生無法割捨。但所有這些,都不過是我們自己捏造齣來的幻象罷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