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哲學》提齣瞭很多王陽明哲學研究的基本問題,是研究王學的代錶作。“四句教”“緻良知”“心即理”是王陽明哲學的中心思想,這些思想是如何發展而來?具有怎樣的人生意義?明代中葉以後,王學何以成為曆史上最顯赫的學派之一,甚至傳至日本?這些問題,在書中深入淺齣、循序漸進的論述下,都得到解答。
蔡仁厚,1930年生於江西雩都,現居颱灣颱中市。從遊當代儒學大師牟宗三先生之門逾四十年。曆任颱灣各大學教授,哲學研究所所長,颱灣中國哲學會理事、常務監事,北京國際儒聯理事、顧問等。曾入選美國傳記學會《世界五百名人錄》。現任颱灣東海大學榮譽教授。著有《孔孟苟哲學》、《孔門弟子誌行考述》、《墨傢哲學》、《中國哲學史大綱》、《宋明理學》(北宋篇、南宋篇)、《王陽明哲學》、《新儒傢的精神方嚮》、《儒傢思想的現代意義》、《儒學的常與變》、《中國哲學反省與新生》、《熊十力年錶》、《牟宗三學思年譜》、《孔子的生命境界——儒學的反省與開展》等30餘部以及論文逾百篇。
没太读懂。2019.8.6 第二遍2019.11.17 本书主要讲: 1、王阳明不是佛家,而是儒家。因为他讲,人与人之间有薄厚,这是天理,只有有薄厚才有秩序;又讲要同体,意思是在亲亲之间,应该更爱亲人胜于自己。既讲薄厚,又讲同体,如何把握,需遵循中庸之道,既天理也既良知。 2、前...
評分没太读懂。2019.8.6 第二遍2019.11.17 本书主要讲: 1、王阳明不是佛家,而是儒家。因为他讲,人与人之间有薄厚,这是天理,只有有薄厚才有秩序;又讲要同体,意思是在亲亲之间,应该更爱亲人胜于自己。既讲薄厚,又讲同体,如何把握,需遵循中庸之道,既天理也既良知。 2、前...
評分没太读懂。2019.8.6 第二遍2019.11.17 本书主要讲: 1、王阳明不是佛家,而是儒家。因为他讲,人与人之间有薄厚,这是天理,只有有薄厚才有秩序;又讲要同体,意思是在亲亲之间,应该更爱亲人胜于自己。既讲薄厚,又讲同体,如何把握,需遵循中庸之道,既天理也既良知。 2、前...
評分没太读懂。2019.8.6 第二遍2019.11.17 本书主要讲: 1、王阳明不是佛家,而是儒家。因为他讲,人与人之间有薄厚,这是天理,只有有薄厚才有秩序;又讲要同体,意思是在亲亲之间,应该更爱亲人胜于自己。既讲薄厚,又讲同体,如何把握,需遵循中庸之道,既天理也既良知。 2、前...
評分没太读懂。2019.8.6 第二遍2019.11.17 本书主要讲: 1、王阳明不是佛家,而是儒家。因为他讲,人与人之间有薄厚,这是天理,只有有薄厚才有秩序;又讲要同体,意思是在亲亲之间,应该更爱亲人胜于自己。既讲薄厚,又讲同体,如何把握,需遵循中庸之道,既天理也既良知。 2、前...
樊登讀書會精華解讀。以後有能力自己通讀全本。遵從自己的良知行事。良知被情識所替代,就會使這個人活的特彆的自私庸俗放蕩。行是知之成,知是行之始,知惡善惡是知,好善惡惡是行。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评分蔡仁厚先生寫此書時,《心體與性體》第四冊(《從陸象山到劉蕺山》)還沒寫齣來。
评分比較清晰~
评分沒太讀懂。2019.8.6 第二遍2019.11.17 本書主要講: 1、王陽明不是佛傢,而是儒傢。因為他講,人與人之間有薄厚,這是天理,隻有有薄厚纔有秩序;又講要同體,意思是在親親之間,應該更愛親人勝於自己。既講薄厚,又講同體,如何把握,需遵循中庸之道,既天理也既良知。 2、前三變:一變泛濫於辭章,二變齣入佛老(發現人還是有薄厚),三變龍場悟道(發現道自在人心,聖人之道,吾性自足)。 3、後三段:一變默坐澄心:分辯真我(本真)和假我(習氣和私欲):二變緻良知,把良知(道/中庸/天理)一貫下去,就是把分辯好的真我和假我用在實際生活中,從而衍生到更高境界知行閤一,知行不分先後,互相促進;三變圓熟化境,隨時隨地都知道對錯,但隨時隨地都知道對錯沒那麼重要。
评分聽書,有待於再細讀。格物緻知,知行閤一,緻良知。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