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現法國廢除死刑全過程的真實記錄,
支持廢除死刑,就是在支持殺人犯,對付受害者嗎?
在那些已經廢除死刑的國傢裏,暴力犯罪率上升還是下降瞭?
法國前任司法部長巴丹德以充滿激情的文字引導讀者重新思考有關刑罰、人性、社會等問題。
本書於2000年獲得費米納評論奬。
一位纔華橫溢、聲名遠揚的律師緻力於為眾多死刑犯辯護,其中不乏那些最邪惡、最無恥的壞蛋,他卻冒天下之大不韙為瞭保存他們的性命而韆方百計說服法官和陪審員。即使法庭被憤怒的民眾包圍,他每次隻能從後門離開;即使受害者的傢屬嚮他撲來,指著鼻子罵他;即使他的小兒子都不解地問:“你喜歡那些殺害小孩的凶手嗎?”
羅貝爾·巴丹德,一位為瞭廢除死刑不懈鬥爭的戰士,他的個人經曆忠實記錄瞭法國廢除死刑的曆史。上世紀70年代的法國,是西歐最後一個仍在執行死刑的國傢,巴丹德為瞭終止這種古老的血腥刑法而不斷奔走疾呼,他成瞭廢除死刑的象徵。在密特朗上颱後,巴丹德擔任司法部長,在他的全力推動下,死刑在法國終止瞭!
這本由他親自撰寫的著作,再現瞭一個個人命關天的案件,一次次扣人心弦的庭審,以及政府內部不同派彆圍繞死刑問題的角鬥,充滿激情的文字引導讀者重新思考有關刑罰、人性、社會等問題。本書於2000年獲得費米納評論奬。
羅貝爾·巴丹德:法國律師、政治傢、作傢。在法國,他因堅決支持廢除死刑而聞名。他在弗朗索瓦·密特朗擔任總統任期內任司法部長,促使國民議會和參議院分彆通過瞭廢除死刑的法案,從法律上規定死刑應予廢除。羅貝爾·巴貝德還是眾多曆史和政治評論文章和書籍的作者,如《自由、自由》《一位知識分子的政治理想》(與其夫人伊麗莎白·巴丹德閤作)《自由和平等》《共和國監獄》等,其中《為什麼要廢除死刑》一書於2000年獲得費米納評論奬。
我对死刑最初的认识大概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及历史书上的杀人偿命。而我也一直觉得死刑应该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因为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这样的刑罚宛如报复。本书记录着一个国家死刑废除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众多人为这一目标努力着,对抗着舆论与站反对观点的...
評分我对死刑最初的认识大概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及历史书上的杀人偿命。而我也一直觉得死刑应该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因为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这样的刑罚宛如报复。本书记录着一个国家死刑废除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众多人为这一目标努力着,对抗着舆论与站反对观点的...
評分这本书对于为什么废除死刑并没有花多少笔墨,书的内容是法国废除死刑的路程,对于废除死刑只是提及一些观点,比如大量的国际调查证明,在废除死刑的地区,血腥犯罪并没有增加,是否有死刑的规定对犯罪的发展并未造成任何影响、人是会变的、司法也可能犯错误、刑事法庭被告性命...
評分读这本书已经是四年前大三时的事了,当时的我几乎已经和一大部分法大的学生一样,心里隐隐觉得学四年法学只是人生一个过场,毕业后就不会在从事与此有缘的事业了,本科学习的诸多挫败让我考研的想法也是明灭不定。无聊之时走进岳礼玲老师的课堂,某种死灰再度星星点点的亮...
讀到最末一章纔想起作者在國民議會關於廢除死刑的發言入選過Taxi 3,當年可是背得滾瓜爛熟的。
评分書的譯名誤導讀者,並沒有學理思考,不符閤預期。
评分作者堅持廢除死刑的毅力讓人佩服,對比當今中國支持死刑的思潮,也說明瞭中西方民眾的覺悟、意識的差彆。(雖說這本書確實沒收到為什麼要廢除死刑)
评分越讀越氣憤的原因有兩點:1)書名與內容完全不符,完全沒有論述“為什麼”,2)standpoint totally different以至於所有的argument我都不接受。。不過冷靜的想想,應該多讀讀讓自己氣憤的書
评分基本上是巴丹德的單方麵迴憶,對曆史和理論涉及都不多,反而書裏麵涉及庭辯經驗之談的部分讓人很有共鳴——畢竟他這輩子都在打廢死正方這一個立場…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