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中产阶级

日本新中产阶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美] 傅高义
出品人:
页数:376
译者:周晓虹
出版时间:2017-5
价格:60.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32774036
丛书系列:傅高义作品系列
图书标签:
  • 日本
  • 社会学
  • 中产阶级
  • 日本研究
  • 傅高义
  • 文化研究
  • 社会
  • 日本史
  • 日本社会
  • 中产阶级
  • 经济结构
  • 生活方式
  • 文化现象
  • 都市生活
  • 消费行为
  • 社会变迁
  • 性别角色
  • 代际差异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哈佛大学中日研究专家傅高义在学术生涯之初被斥为“乡下人”后,意识到一个社会学家如果从未在另一种文化中生活过,何谈理解本国社会?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〇年,他来到东京市郊的M町展开田野研究,深描日本社会快速变迁之际的“新中产阶级”——工薪族和他们的家庭。基于这项研究,傅高义于1963年发表《日本新中产阶级》一书。

《日本新中产阶级》是傅高义的成名之作,其主体研究耗时2年,但傅高义夫妇此后一直坚持研究对象的跟踪随访,研究成果实则跨越30年。傅高义从工作、学校、家庭和社区出发,将新中产阶级描述成一种经济与文化的标杆,对工薪族生活方式的描述丰富而微妙。该书在当时具有高度前瞻性,而此后的不断修订则保证了其现实性,堪称文化人类学的典范。有别于当时传统的民族志,《日本新中产阶级》奠定了此后日本研究的主流方向,近几十年来关于日本的文化人类学研究几乎都建立在该书基础上,直至今日仍是诸多学者理解日本社会的试金石。

这一日本研究奠基之作,经典但不枯燥,展现了一幅穿插八卦轶事的新中产生活全息图:夫妻、婆媳、亲戚关系,职场上的苦熬与交际,年轻人恋爱和相亲的苦恼,从幼儿园入学起就面临激烈竞争的学子,全时照料家庭与孩子的母亲,养家但“缺席”养育的父亲,殷盼孩子穿过考试的“针眼”、出人头地的父母心……种种描述生动而微妙,文化相近的中国读者更能感同身受。

这是《日本新中产阶级》首次在中国大陆出版,傅高义特地为此次的中文版撰写序言,讲述他眼里中日中产阶级的异同;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周晓虹教授作导读,回顾傅高义的学术生涯。《日本新中产阶级》译本基于英文版五十周年纪念版(二〇一三年),包含了苏珊娜•霍尔•沃格尔所撰第十五章和威廉•赖•克里所撰前言,他们对日本社会的新近观察对主体研究作了及时而到位的扩充。

作者简介

傅高义(Ezra F. Vogel,1930 —)

被认为是美国唯一一位对中日两国事务都精通的学者,在哈佛有着“中国先生”的称号,一直是受中国政府重视的汉学家和中国问题专家。他是继费正清之后的第二任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和东亚研究委员会主席。1998年入选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2013年3月23日,第五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被授予“世界中国学贡献奖”。2014年福冈亚洲文化奖获得者。

傅高义于1963年发表《日本新中产阶级》一书,凭借此书从社会学领域转身,此后专注日本和中国研究,又将视野扩展到包括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与香港在内的亚洲“四小龙”,成为东亚研究的扛鼎人物。主要作品有《邓小平时代》《日本第一》《朴正熙时代》《重振旗鼓》《日本还是第一吗》《中美日关系的黄金时代》等。

目录信息

中文版序
导读:东亚的审读与傅高义的人生
前言:回眸一本前瞻之书
致谢
第一部 工资的重要性
第一章 研究问题及其背景
第二章 透视科层制背景
第三章 通往工薪族之路
第二部 家庭与其他社会系统
第四章 消费者的光明新生活
第五章 家庭事业中的政府
第六章 社区关系
第七章 基本价值观
第三部 家族的内部
第八章 “家”之理想的式微
第九章 家庭内部的劳动分工
第十章 家庭内部的权威
第十一章 家庭团结
第十二章 育儿
第四部 M町大观
第十三章 快速社会变迁中的秩序
第五部 重返M町
第十四章 薪资之外
第十五章 超越成功:三十年后的M町
后记
附录 田野研究报告
注释
参考文献选目
索引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读这本书的初衷是通过了解当时日本的情况思考中国是否也会重复一些过程,进而更好的准备以后的生活。读过之后认为一开始的设定目标并没有达到。 1.严酷的升学考试换取更好的工作机会方面中日是相同的,既不存在重复问题,也有过于简单化之嫌。 2.作为女性非常庆幸没有生在日本...  

评分

读的有点累,确实真的就像有的评论讲的就是流水账......看了不到一半弃了,感觉作者有些啰嗦,部分观点重复太多。总结:日本人好面子,阶级感强。传统保守,甚至让人感觉无知。工作和学习压力好大(在中国与之相比差不多)。作者的这个研究分析就是人性弱点披露,套用在谁身上都合...  

评分

《日本新中产阶级》这本书是3年前买的,读了一半搁在那儿。疫情在家正好读完了。作者傅高义是哈佛大学研究亚洲的社会学者。这本书的观察来自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对日本东京的社区M町的田野调查。书里的观察和记录非常有意思。 【相似性】日本的60年代像极了中国的80、90年代;...  

评分

就主题来说,本书的研究重点是日本的新中产阶级(工薪族)及其家庭,而如果从更广泛的研究旨趣来说,本书实际上关注的是战后日本现代化进程的问题。中产阶级/层作为一个群体,可以称作是现代社会的“稳定器”。对于日本来说,战后的二十年是从战争阴影中恢复过来并继续其现代化...  

评分

参考了《中产中国》《日本新中产阶级》《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三本书,做了一个A to Z列表玩,KQXY四个字母找不到合适的对应词汇,以后再补吧。 A Concise Guide to the New Middle Class “新中产阶级”简明指南 alienation 1)异化: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指...  

用户评价

评分

越来越多的人清晰地意识到,普通人要想在(日本)这个社会有地位,最方便的捷径就是考进名牌大学,然后去大型公司或者政府部门,成为工薪白领,一劳永逸。所以,他们能获得保障和社会流动的机会,被暴力地挤压到整个人生中非常短暂的几年(备战入学考试)。

评分

解释人类学中“深描”定性研究方法一直意义含糊,我认为“田野调查”不过是套取学术基金的合理说辞。但本书的论述让我第一次洞悉人类学的价值,就是一种文化观照另一种文化,在文化比较中预测制度合理性的“置信区间”。如果信任马哲,就明白日本早年经济水平对应的意识形态之于中国现阶段的借鉴意义。

评分

我应该在小时候读这本书,而不是二十年之后。

评分

小企业生存艰难的战后 进入大中型企业 获得稳定的收入与体面的社会地位 促生了考学 进而文凭作为社会资源的调解手段 引发了极端的文凭崇拜与教育焦虑 大家族变小家庭 女性地位提高 社畜生活进一步的少子化 炒房与经济衰退 这些问题在今日中国一线城市只会更严重 只是被来自其他城市的年轻人对冲掉了 更疯狂的房价、教育焦虑 更不重视体育 更低的生育率

评分

日本主妇好累,家务那部分写了一个主妇的一天的行程,看看都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