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結閤藝術史與文化史,以長期以來位處中國畫史與正史邊緣地帶之戰勛圖繪為中心,討論清朝的尚武文化。書中勾勒瞭明清戰勛圖像從個人事跡到帝國武功的發展軌跡——從明代流行的個人勛跡圖、皇太極時製作的“太祖實錄圖”、康熙朝的武勛文化,到乾隆朝建構帝國戰圖的曆程;論證瞭明代官員盛行的視覺文化,在清朝皇權的統治下被轉化收編,到乾隆朝最終建立起“文武雙全”的文化霸權之過程。
馬雅貞(Ma Ya-then),颱灣清華大學曆史研究所副教授。2007年獲美國斯坦福大學博士學位,2013~2014年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訪問學者。研究興趣以明清地方藝文和宮廷圖繪為主。發錶論文見於《新史學》、《故宮學術季刊》、《漢學研究》、《明代研究》、《清華學報》、《颱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等。
引言:清朝《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铜版画,纪念了乾隆朝在1753-1759年间平定天山南北路的大规模战役。其制作过程十分特别,是由郎世宁等四位西洋传教士在北京起稿,于1765年送至法国艺术学院制版印刷,最后运回北京,在帝国内进行展示的。 与乾隆朝其他宫廷绘画比起来,《得...
評分引言:清朝《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铜版画,纪念了乾隆朝在1753-1759年间平定天山南北路的大规模战役。其制作过程十分特别,是由郎世宁等四位西洋传教士在北京起稿,于1765年送至法国艺术学院制版印刷,最后运回北京,在帝国内进行展示的。 与乾隆朝其他宫廷绘画比起来,《得...
評分中国台湾历史学者马雅贞长期从事近世与明清文化史、艺术史的研究。她的《刻画战勋》一书独辟蹊径,围绕乾隆朝高度发达的战勋图艺术,剖析清朝帝国武功的文化建构,以清史研究中一项容易被忽视的边缘探索,较成功地表达了一个有深度的大命题。 要把握乾隆朝战勋图的特异性,首先...
三星半,研究課題為以往所忽略,打破瞭政事與畫史之藩籬,“視覺文化”是學界近年比較熱衷的主題。無奈的是,能留到今天的傳世文物數量有限,而且還有不少流失海外,時代越往後靠越是豐富,是故“造極”於清,不足為奇。不過,“皇清文化霸權”這六字必定會飽受皇漢或皇明粉的譏議,群起而攻之。
评分特彆的觀察角度。而且資料和圖片都非常詳備,一步步的推導言之成理。
评分從一堆內容或形式相近的繪畫裏找差異、共同處來寫自己的故事,終於清代皇帝的武功成就在繪畫裏作為故事並再次作為另外故事的故事成為一種詭異的互文關係,甚至可以用來與新聞聯播作互文,隨便想下拍攝領導人的機位與剪切要點就知道瞭,更不用提某個時代的紅色偉人照片瞭。聽故事有時挺爽的,代價比經曆故事本身或許小些,愛聽戲一直是廣大吃瓜群眾的傳統。
评分探討視覺文化在建構“武勛”政治文化中的作用。作者拉齣瞭明代勛跡圖(消費性視覺文化用以宣示精英身份,盡管技法與題材都不具區分性)在東北亞戰爭環境中傳播,皇太極繪製太祖實錄圖宣示滿洲統胤,康熙朝宮廷儀式圖迴避皇太極之跳脫並調和漢地傳統禮儀,乾隆朝題材、技法、錶現對象(個人or敘事)、印刷(銅版畫)、展示空間(紫光閣)之登峰造極的四段論。最後指齣平定準迴得勝圖之地位因乾隆後期國勢衰落而被不斷抬升,是為清朝武功極盛之符號。全書大部分篇幅用於解說圖的內容及若乾特徵性元素的齣入,配瞭精美的插圖,閱讀體驗甚佳,但沒有考察接受/觀賞之體驗,未免仍流於“從勝利走嚮更大勝利”的單嚮度之譏。關於皇太極到康熙的轉變論述薄弱——在稽典未為風尚的時代,斷裂性不一定是主觀的。
评分從考察戰勛圖在描繪手法、圖像內容、錶達方式等方麵的演化曆程,來探究清政權構建尚武文化和國傢威懾力的策略。選題非常新穎,具體分析過程深受葛蘭西的“文化霸權”理論、福柯的權力規訓理論和新文化史思潮的影響。分析重點在於政治文化建構,而對其傳播與接受曆程分析不足,但瑕不掩瑜,已足夠精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